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拉美概览>拉美概况>正文
农业
作者:时间:2007-04-26 00:00:00来源:

拉美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有利于发展农、牧、林、渔各业的生产。农业在拉美经济中曾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其地位有所下降,但不少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出口量仍居世界前列。拉美农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很突出,生产结构也不尽合理,现代化进程还任重道远。

拉美总面积为2070万多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8%。1995年拥有可耕地近1.65亿公顷,约占本地区土地总面积的8%。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可耕地2.35公顷,高于主要亚洲国家和一些西欧国家。此外,还拥有长期草地和牧场5.9亿公顷,森林和林地8.8亿公顷。拉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阿根廷和乌拉圭的潘帕斯草原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牧场之一。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湖面有14 344多平方千米。拉美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线长达28 700千米。这一切都为拉美发展农、林、牧、渔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优越的自然条件赋予拉美丰富的农业资源。厄瓜多尔的香蕉,阿根廷的小麦和牛肉,巴西和哥伦比亚等国的咖啡,墨西哥的玉米,古巴的甘蔗,巴西的木材等,均居世界产量的前列,品种质量上乘。各国根据自身自然条件的特点,发挥其优势,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产品的农业区域。

拉美农业开发较早。在殖民者入侵之前,当地印第安人的生产力水平就高于北美和非洲的土著经济。殖民地时期,殖民者对可供宗主国消费的出口农牧业进行开发,在大庄园制和种植园制的基础上初步发展了商品性农牧业。拉美大陆内部各区域间的农牧业生产分工也逐渐成型。然而,这时拉美经济和拉美农业带有畸形的殖民地结构的特点。19世纪上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美国家的工业虽已开始起步,但其经济仍以农矿产品生产和出口为主要特征。农业在许多拉美国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时,拉美农业在世界上已享有盛誉,拥有世界粮仓、肉库、果篮的美称。

战后,尽管拉美各国着重推进工业化,并曾经出现过重工轻农的倾向,然而随着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投资的增加,拉美农业在607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651980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其中70年代年均增长3.5%,高于战前发展速度(19341948年年均增长率为2.6%),也高于除东亚以外的世界所有地区的农业发展速度。

80年代拉美经济遇到严重困难,拉美农业也受到影响。19801990年拉美农业总产值年均仅增长2%,甚至一度低于除东亚以外的世界所有地区。90年代拉美经济重新步入增长期,拉美农业生产增长率也有所提高。90年代上半期年均农业产值增长3%,基本上恢复到6070年代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智利、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已超过以往的速度,巴西接近于上述速度。但还有不少国家的农业刚恢复增长,有的国家仍在下滑。

战后拉美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虽大有提高,但目前仍处于不甚发达的状况。

拉美农业内部结构以作物耕作为主,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拉美农业结构中的二元结构状况比较明显。面向出口的农业比面向国内市场的农业增长快。然而,谷物生产却不能满足地区内部消费的需要,每年需花费许多外汇进口粮食,成为净进口粮食地区。

外国农业跨国公司在拉美农业中颇具实力。战前,这些公司直接控制大片土地,自己经营。60年代后,许多拉美国家对外国农业公司占有土地进行没收。外国公司除保留部分土地经营外,主要通过联营和合同制等办法,依靠代理人继续参与和影响拉美农业生产,并在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出口,以及农业机器、农业化学品供应方面加强投资和开发。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