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拉美概览>拉美概况>正文
文学
作者:时间:2007-04-26 00:00:00来源:

拉丁美洲文学包括拉丁美洲全部国家和地区以印第安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英语等写作的文学,因此可以分为3个系统,即:西班牙美洲文学、巴西文学、安的列斯文学。共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背景决定了拉丁美洲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一)古代印第安文学时期。包括玛雅文化(公元412世纪)、阿兹特克文化(公元1216世纪)和印卡文化(公元15世纪中叶~1525年)。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神话传说、诗歌和戏剧为主,构成了拉美文学辉煌的开端。这个时期的结束以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秘鲁为标志。古代印第安文学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2)对开拓部落的始祖及战争中的英雄的赞颂;(3)印第安文学中的诗歌、戏剧及民间故事多为无名氏之作;(4)口头传说多于文字记载;(5)古印第安文学的发展极不平衡。

  (二)从哥伦布来到美洲的1492年至19世纪初的殖民地文学时期。就拉美社会状况而言,激烈的种族矛盾和阶级斗争贯穿这个时期的全过程。这个时期的拉美文学受到宗主国文学的深刻影响,西班牙、葡萄牙的巴罗克文学和以夸饰绮丽为特点的贡戈拉文学在美洲殖民地曾一度占统治地位。18世纪中叶,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启蒙运动逐渐波及新大陆,拉美的民族文学开始萌芽。这是拉美文学的新古典主义时期,理性主义成为作家创作的指导思想,在此期间,拉美的诗歌取得了较大成就。18世纪末,克里奥尔人(即土生白人)要求摆脱宗主国的束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潮风起云涌,被称为克里奥尔主义,在文学上则表现为要求描写美洲本土题材的美洲主义。

  (三)独立运动时期的文学(17901826)。从1790年海地革命开始至1826年西班牙、葡萄牙所属美洲殖民地纷纷起义并宣布独立,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独立运动。18261月西班牙驻秘鲁卡亚俄港的残军向玻利瓦尔的起义部队投降,至此西班牙在南美大陆的殖民势力全部被摧毁,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造就出一批优秀的文学家,他们以文学为武器,为拉美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8001830年间,欧洲的古典主义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传入拉丁美洲。由于拉美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不同于欧洲,古典主义在新大陆得到改造和加工,有了新的内容,因此被称为美洲新古典主义。拉美新古典主义文学有以下几个特点:(1)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拉美作家主张文学应该成为战斗和宣传的工具,祖国的独立是影响一切诗歌的灵感成为评定诗歌内容的重要标准;(2)与欧洲古典主义不同,拉美作家在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学大师的同时,重视古印第安文学的价值;(3)从殖民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土生白人,感到自己是新生共和国的主人,认为拉丁美洲的大自然为新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便热情歌颂本土的美好风光;(4)以维吉尔的《农事诗》为效仿的经典之一,以耕耘稼穑、放牧牛羊为题材,表现美洲人开发和建设新家园的决心。(5)在诗歌的技巧上,新古典主义诗人继承西班牙文艺复兴的传统,模仿西班牙著名诗人金塔纳和霍维利亚诺斯的手法,使用七音节和十一音节交替的自由诗体席尔瓦,诗文中多有拉丁文,喜欢以古典神话作隐喻。西班牙诗歌在这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欧洲其他国家。(6)在散文方面,从18世纪末开始,散文也转向新古典主义。散文家纷纷提笔揭露殖民制度的弊端,传播启蒙主义思想。(7)在戏剧方面,由于法国戏剧大师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的喜剧的传入,加上西班牙和意大利悲剧的长期盛行,在宫廷贵族的赞助下,18世纪下半叶美洲殖民地的戏剧远比诗歌和散文要繁荣得多。

  (四)民族文学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3090年代)和现代主义文学(18821916)两个阶段。拉美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3060年代称为社会浪漫主义,在6090年代称为感伤浪漫主义。社会浪漫主义是在独立后各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治形势极不稳定、内战频仍、考迪罗主义横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主要口号是反对独裁统治,争取民族平等和社会文明。现代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1882年古巴著名诗人何塞·马蒂发表《伊斯马埃利约》,历史上称为拉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开端。1888年尼加拉瓜著名诗人鲁文·达里奥发表诗作《蓝》,标志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1916年鲁文·达里奥逝世以后,现代主义诗歌走向衰落,并逐渐为先锋诗派所取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首先在于诗人要成为自己作品的主宰,要由自己来决定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现代主义诗人的个人主义气质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主观色彩,具有对社会的离心倾向和对自由的夸张。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文学实现了浪漫派作家所追求的双重自由:人的自由和艺术家的自由。前者使这个流派与颓废派联系在一起,后者使它成了第一个具有拉丁美洲特色的流派。概括起来说,现代主义诗歌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大多数现代主义作家都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他们热衷于纯粹的美,不承认文学的社会作用。他们将自己封闭在虚构的象牙之塔里,逃避眼前残酷的现实,没有勇气正视贫穷、落后和非正义的人压迫人的社会。(2)追求纯粹的艺术,热衷韵律的革新。作为一个文学运动,现代主义使拉丁美洲的诗歌和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革新。独立战争结束以后,拉美各国文学界的主要倾向是渴望摆脱西班牙殖民主义对他们的影响,创造自己的民族风格。因此,西班牙教士曾大力推广的十四行诗被摒弃,诗人们从欧美、尤其是从法国文学中吸取营养。他们推崇龚古尔兄弟所倡导的富于想像力的艺术文笔,赞赏勒孔特·德李勒的帕尔纳斯派的诗歌理论,采纳象征主义诗歌中的音乐性及其朦胧的意境,将惠特曼的自由诗奉为楷模,甚至也不拒绝西班牙古老的、已被人们遗忘的罗曼采谣曲。几乎每一个现代主义诗人在格律上都有所创新,尤其是西班牙语中的自由诗,正是在现代主义运动中诞生的。(3)以优美的形象作比喻,运用典雅的语言。出于对纯粹美的追求,现代主义诗人多喜欢用天鹅、百合、宝石、玛瑙等美好的事物来作比喻。在遣词造句上深思熟虑,反复推敲,颇想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在现代主义诗歌中,西班牙语有了发展,不少词汇的寓意更加含蓄和深刻,同时也吸收了不少外来语。但应指出,由于过分追求辞藻的华丽,现代主义诗歌未能完全摆脱西班牙贡戈拉派的影响,以致流于堆砌夸张、艰深晦涩。(4)创造虚幻的意境,表现忧伤的情感,在虚无缥缈的幻境里翱翔,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鲁文·达里奥称这种想像中的意境为蓝色的世界。(5)向往世界主义和异国情调。现代主义诗人所描写的常常是遥远的异国。日本、中国、印度是他们喜欢神游的地方。墨西哥的塔夫拉达和阿根廷的卢贡内斯都曾将日本的俳句移植到拉美诗坛。哥伦比亚诗人吉列尔莫·巴伦西亚还翻译了一本题为《震旦》的中国诗选。此外,他们为了逃避眼前的现实,还常常沉湎在古代的王国中。东方的公主、希腊神话中的仙女、法国的凡尔赛宫都是他们憧憬的对象。

  (五)现实主义文学与先锋派文学并行发展时期(19161959)。虽然早在19世纪下半叶智利作家布莱斯特·加纳揭开了拉美现实主义文学的序幕,但现实主义文学的真正蓬勃发展是从1916年墨西哥革命小说问世开始的。这一年墨西哥作家阿苏埃拉发表了深刻反映1910年墨西哥革命的小说《底层的人们》。紧接着,一大批反映这次革命的文学作品陆续问世。文学评论界称之为墨西哥革命小说。随后,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大地小说在文坛兴起。大地小说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揭露大庄园主的野蛮行经,歌颂印第安农民的反抗精神,或描写人类与大自然的英勇搏斗。拉美先锋派文学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拉美作家在借鉴欧洲现代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表现拉美民族意识的新途径,着重发掘人的内心世界。作品题材多以城市生活为主。在写作技巧上,运用内心独白、梦幻和意识流等手法。先锋派诗歌中较有影响的流派是创造主义和极端主义,主张超越现实,打破传统,提出诗人的天职第一是创造,第二是创造,第三还是创造的口号。

  (六)现代和当代文学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之后,拉美人民进一步觉醒,一大批以揭露和抨击社会黑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军事独裁和寡头政治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纷纷问世。这些作品不拘一格,勇于学习和借鉴各种外来技巧,善于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另辟蹊径,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拉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被西方文学评论界称为新小说文学爆炸。各种文学流派,诸如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纷纷登上文坛,呈现一片争奇斗艳的局面。进入80年代以后,又出现一批新作家。

  关于巴西文学的历史分期,可以划分为征服、殖民时期(15001836),浪漫主义时期(18361881),现实主义小说和象征主义诗歌混合时期(18811910),现代主义文学时期(19101960)和当代文学。

  拉美文学虽然由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学组成,但由于历史的继承性和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基本特征。

  (一)拉美文学与社会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古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到20世纪60年代的爆炸文学,乃至60年代后到20世纪末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都是与其所处时代生活紧密相联的。古印第安的神话和史诗反映了从部落公社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社会状况。西班牙、葡萄牙征服者虽然用剑与十字架征服了美洲,并且对新大陆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但是仍然出现了赞扬印第安民族反抗压迫和奴役的史诗《阿劳卡纳》、真实记录西班牙征服者与印第安部族战争的《新西班牙征服信史》,记录印卡人的起源、宗教、政治、文化、艺术的《王室述评》和通过诗情与哲理表现光明必定战胜黑暗,科学必定战胜蒙昧的长诗《初梦》这样一些优秀作品。到19世纪初独立运动的号角吹响之后,一大批讴歌新生共和国的一代诗人便应运而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内战频仍、政局动乱的年代里,也不乏呼吁文明与进步的文学作品,如《文明与野蛮》等。进入20世纪后,在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中,拉美的进步作家更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黑暗、抨击阶级压迫、唤醒民众奋起斗争的优秀文学作品。

  (二)拉美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从依附和模仿欧洲文学走向独立的。拉美原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宗主国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束缚了拉美文学的发展,因此殖民地时期的拉美文学几乎是宗主国文学的翻版。独立运动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拉美各国在政治、经济上逐渐发展起来,文化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的文学艺术已经完全摆脱了对宗主国的依附,独立的民族文学已经成熟,到60年代它便放射出耀眼的光辉。1945年到1992年,有6位拉美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拉美文学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由于历史的原因,拉美文学是在印第安文化,西班牙、葡萄牙宗主国文化,黑非洲文化以及意大利、法国等国移民带来的欧洲文化4种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492年以前,美洲大陆已有较为发展的印第安文化,如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卡文化等。西班牙、葡萄牙征服者来到美洲之后,印第安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但是,它和印第安人一样,历尽浩劫后顽强地保留下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古印第安文化开始受到尊重,并得到了发掘和整理。1618世纪殖民统治时期,美洲的文化不可能独立地发展,只能照搬宗主国的文化模式。这个时期西班牙、葡萄牙文化的主流虽然是中世纪的封建文化,但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资本主义文化已随宗主国文化一道传入美洲。非洲黑人随征服者最早进入墨西哥和秘鲁。随着殖民地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和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由非洲运到美洲的黑奴日益增多。黑人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把非洲文化传统带入拉美,其中尤以音乐、舞蹈和民间传说的影响最大。19世纪末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和德国开始向拉美大量移民,到20世纪4050年代达到高峰。他们不仅将欧洲发达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将欧洲发达的文化带进拉美,例如文学中,尤以莫泊桑、左拉、都德、福楼拜、巴尔扎克的影响最大。上述4种文化经过拉美这座熔炉的冶炼,融合成一种崭新的文化。作家们根据拉美现实生活的需要,将各种外来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糅合在一起,加以重新改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拉美文学作品。拉美作家从不否认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论多么巨大,它决不构成拉美文学的本质;拉美文学善于消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并创作出具有个性同时又具有世界性的文学作品。

  (四)拉美文学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由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联系,由于语言、宗教和政治经济结构的近似一致,拉美文学的整体性大于它的多样性。这种整体性表现在拉美作家努力反映大陆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和社会生活。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风俗主义小说、高乔诗歌,20世纪初出现的大地小说、城市小说和土著文学都是探索表现文学民族性和整体性的尝试。在现当代文学中也可看出,虽然文学本身在不断探索新路,但是作家们并没有忘记,任何新的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他的人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拉美大地。当代拉美作家对于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文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一致和相近的看法。当然,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结构以及拉美各国之间的差异,又决定了拉美文学的多样性。如加勒比海地区的黑人诗歌就颇有非洲诗歌的特点;安第斯国家和中美洲一些国家中土著居民聚居,所以这些国家有不少优秀的土著文学作品问世。阿根廷、乌拉圭等国欧洲移民较多,其文学作品多具有明显的欧洲风格。

  (五)不断决裂、不断创新是拉美文学的传统。独立运动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表明,拉美文学不断与旧传统决裂,同时不断开创新天地。19世纪下半叶,随着独立运动进入高潮,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它的矛头直指西班牙、葡萄牙宗主国的封建文学遗产;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毅然与浪漫主义文学决裂,首次举起拉美文学独立的大旗;20 世纪20年代,先锋派文学又与现代主义文学决裂,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有许多创新,尤其是作家敢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大胆探索拉美人的内心世界;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与先锋派文学决裂;60年代,出现文学的爆炸,即现实主义文学四分五裂,出现了从魔幻现实主义到黑色幽默文学等多种流派和艺术形式;80年代至今,又有一代新作家在爆炸后文学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发生5次决裂,这说明拉美文学发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同时也说明拉美作家具有不断创新的强烈意识。拉丁美洲文学评论界认为,与传统决裂就是我们的传统。
从以上拉美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拉美文学朝气勃勃,欣欣向荣。由于它同拉美各国社会斗争的现实紧密结合,并在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上善于借鉴、勇于创新,所以获得了迅速发展,并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拉丁美洲的重要代表作家有: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危地马拉杰出的文学家。他把欧洲的超现实主义理论带到了拉丁美洲,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极富民族特色和个人艺术风格的一系列长篇小说,1967年被授予作者诺贝尔文学奖。阿斯图里亚斯的文学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艺术上,他借鉴了超现实主义和印第安神话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力求揭示拉美人的心灵,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具体地说,阿斯图里亚斯已经明确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肯定了梦幻与非理性意识描写的价值,因为梦幻是拉美人感知和理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斯图里亚斯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认为语言本身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因为它是依附于生活而存在的,它是生活的复写,是生活的回声和投影,因此他特别重视语言的表现力和它的心理效果,而蔑视所谓语言规范。他往往抛开语法,直接向生活探求更生动更有活力的语言表现形式。他认为,欧洲和拉美有着不同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拉美人和欧洲人的语言思维逻辑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摆脱欧洲式的西班牙语,创造一种美洲的语言。阿斯图里亚斯是主张创作抗议文学作品的,他说:拉丁美洲文学绝非廉价文学,它是战斗的文学,并且一贯如此。他认为,正是那些具有明显社会倾向的作家开创了拉丁美洲文学,给了风花雪月的文学一记响亮耳光,将新大陆面临的问题放到了首位。他公开声明自己为民喉舌的艺术观。阿斯图里亚斯又是一位率先树起革新拉丁美洲文学的旗手。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矛盾要求作家运用新的手法加以表现。阿斯图里亚斯首先敏感地意识到这一变化,即需要展示拉美人的内心现实、拉美人的精神世界和拉美人观察社会的新的眼光。为此,他一方面认真吸收和借鉴超现实主义和印第安文化的精神,为文学充分表现土著拉美人的心理找到了理论根据和可资借鉴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他坚定地立足于本大陆现实生活的土地上,而且不像超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把人的本能冲动、非理性看作惟一的真实,看作现实世界的动因;也不把潜意识和梦幻当做文学创作的惟一源泉,更不认为潜意识和梦幻就是生活的全部和最本质的内容,而是只当做拉美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他努力要反映的是民族的集体的潜意识,并且始终坚持文学作品应当成为时代和民族的回声。忠实地反映拉美人的精神和拉美社会的本质是他文学创作的根本宗旨。阿斯图里亚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正是按照这一宗旨产生出来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神奇与魔幻因素来源于拉美人感知现实的奇特方式,作家的任务在于发现它们,并且经过加工和提炼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阿斯图里亚斯是拉丁美洲新小说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文艺思想、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在拉美文坛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为60年代文学爆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原名卢西亚·戈多伊·阿尔卡亚加(18891957),这位智利女诗人一生创作了4部诗集,194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追求纯真的爱情,热爱劳苦大众和大自然,是米斯特拉尔诗歌的主题。与此同时,她又从未停止过对真、善、美的追求。米斯特拉尔的艺术观点在拉丁美洲诗坛上有很大影响。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米斯特拉尔虽然从拉美现代主义作家那里学习了许多东西,但是从创作《死的十四行诗》(1914)开始,她踏上了自己开辟的路。她扬弃了现代主义诗歌那种逃避现实、讲究形式、刻意追求艺术之美的倾向,主张诗风应该朴实无华、清新流畅。她较好地解决了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的关系:一方面保护传统的精华不受损害,另一方面又使传统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一方面适应当前的现实,另一方面又预见其未来,使社会永远处在不断前进、不断创造的境界之中。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的鼓舞下,米斯特拉尔的思想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艺术水平也得以提高。不断前进、不断创造是需要顽强毅力的,艰难困苦的生活使得她磨炼出这种毅力,她凭着这种精神战胜了个人的痛苦,将全部爱心献给了母亲、儿童、祖国和人民。米斯特拉尔的文学成就,对拉美文学乃至欧洲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当代具有世界声誉的拉丁美洲作家,也是阿根廷最有名望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博尔赫斯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他努力追求自然、准确、凝练的风格,往往把叙事、议论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平淡之中蕴涵着深刻的嘲讽,充分表现了博尔赫斯在驾驭语言方面的深厚功底。深邃的哲理、过人的才智、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艺术与语言风格,使博尔赫斯成为作家的作家,因为从他开始,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如文学种类的界限被打破(散文与小说的融合,诗歌与散文的渗透等),这给拉丁美洲新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学习的榜样。

  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人,伟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诗歌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世界人民的苦难、命运和希望,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聂鲁达既重视向传统诗歌借鉴和学习,更注意诗歌的创新。他对拉丁美洲诗歌发展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深沉关注加强了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从而使拉丁美洲诗歌摆脱了现代主义后期的消沉情绪;他以来自生活而又诗化了的新鲜语言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而摒弃了创造派的浮泛喊叫。他主张诗歌应有内在的节奏美,听起来应有音乐感;晚年则更主张诗的风格应该朴素、单纯、明快。聂鲁达热爱大自然,是自然之子,写下了大量歌颂大自然的诗篇;他来自人民,热爱人民,是人民之子,创作了大量赞美劳苦大众、为民呐喊的优秀诗篇;他根据自己的体验又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爱情诗篇。这些作品不仅是智利人民的文化财富,同时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财富,将同人类的智慧一道万古长青。

  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1998),墨西哥人,伟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在诗歌创作上的最大成就可以概括为:他把语言从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然而在拉丁美洲诗人中,他又是惟一对诗歌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帕斯还是一位散文大家,尤其是对墨西哥人的分析,堪称经典之作。帕斯认为诗歌是文学乃至全部人类活动中的王后。帕斯的诗歌概念既不同于聂鲁达,也不同于巴列霍的使语言错位,而是将语言从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使它恢复原始的魅力。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 ),哥伦比亚作家,在拉美当代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百年孤独》之中。《百年孤独》的基本结构是现实主义的,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某国小城镇马康多从一片完全簇新的天地建造村庄开始,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历经香蕉热、自由党与保守党的长期内战、香蕉工人大罢工等重大事件,最后终于毁灭在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之中。作者在19825月出版的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一书中说,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拉丁美洲的历史,而作家的职责就在于提醒公众牢牢记住这段容易被人忽视和遗忘的历史。因为长期的孤独状态只能给拉丁美洲带来毁灭,只有团结起来、破除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才是富强之路。正如作者本人所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可见他肯定什么和否定什么是十分明确的。但是作者叙事的高度与角度却是超凡脱俗的,他仿佛站在寰宇之上俯视人间,在他眼里聚集着芸芸众生的马孔多好似一个蚂蚁窝,因此他按照循环往复式的叙事法,将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混合在一起,把残酷的历史现实抹上非理性的神秘色彩,从而打破了主观和客观事物的空间界限;非理性的魔幻成分突破了狭窄的客观现实范围,为题材的开拓、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作品艺术风格的发挥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这一手法使人感到,在这个完全虚构的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一切都像是真实的。《百年孤独》中的喜剧气氛更加浓重,讽刺的效果使作品更具有生气勃勃的特色。《百年孤独》的艺术成就为作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