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工作>科研成果>中拉关系>正文
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汉语传播视角
作者:马洪超 郭存海时间:2015-09-23 16:25:00来源:

内容提要 过去十年间,中拉关系飞速发展,双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政治交往不断加强。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尽管中国通过孔子学院等果道扩大了对拉美的文化输出,但拉美人对中国的正面认知依然不高,中国在拉美的形象仍然低于预期,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亟待提高。本文基于对拉美汉语学习者的问卷调查,考察汉语之于拉美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性,分析如何通过汉语这一文化载体增强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扩大拉美对中国的正面认知,以建设与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存在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中国 拉美 软实力 汉语传播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飞速发展,双边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政治交往不断加强,人文交流日益活跃。拟于2015年上半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一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更将推动双方的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尽管如此,地理距离遥远和价值体系差异导致中国和拉美对彼此的认知仍存在相当的偏差。由此,一方面有必要加深中国人对拉美,特别是对其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尊重和理解对方,以争取其心理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论”在拉美还有相当的存在土壤,因此也有必要增强拉美人对中国的理解,减少其误解,提升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增强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传播中国正能量,提升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的评估,分析如何通过汉语这一文化载体增强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并就未来如何通过汉语传播提升中国在拉美的文化软实力提出若干建议。

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及其传播载体

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以军事为主导的硬实力概念开始失去市场。次年,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小约瑟夫·奈(Joseph SamuelNye , Jr.)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软实力是一种影响他国意愿的能力与无形的权力资源,主要通过价值观、文化、制度及政策等方式,以其魅力影响一个国家及其国民,以非强制手段达到预期目的。软实力之“软”正如中国传统智慧《论语·季氏》所言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重修“文德”。概而言之,软实力的魅力源于一国所凭借的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及国家形象的亲和力。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软实力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鉴于“软实力”本质上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重在吸引和感染,因此文化和价值观就成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可以说,软实力主要是指“文化软实力”。进入21世纪,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学术界和各国决策者关注的焦点。中国概莫能外,这一议题很快进入国家的政策议程。200710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首次被载人党的报告,等于正式赋予早在2004年就尝试推进的汉语传播计划—“孔子学院”以合法性和制度支持,预示着国家将以整体推进的形式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提升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力。

提升软实力要求语言先行,这也是世界主要国家通行的做法,因为语言是文化资源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存在的标志。在全球化时代,通过语言传播本国文化、使他国对本国文化产生亲近感确有成效。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语言的传播和推广作为强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一项战略手段和措施。比如英国文化协会、法国法语联盟、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以及葡萄牙卡蒙斯学院等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均致力于推动本民族语言在全球的传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全球传播完美地体现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即文化资产、经济要素和政治工具。基于此,语言传播有助于扩大国际社会对语言所在国的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的正面认知,从而提升其在全球的国家形象,增强其软实力。就此而言,中国在全球合作设立“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不仅恰逢其时,而且是极其必要的。这不仅是基于中国在全球不断上升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为了扩大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形象,也有利于降低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

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

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拉美的关系开始驶人快车道。2008年,中国史无前例地发布了第一份《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这是新时期中国发展对拉关系的政策宣示,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对该地区的政策目标,提出今后一段时期中拉各领域合作的指导原则,为中拉关系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2013-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上任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两度访问拉美,同拉美多国签订了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一系列协定,并直接促成了“中国一拉共体论坛”的建立。目前,已有21个拉美国家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游目的地,而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国。与此同时,中拉人文交流持续升温。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已在拉美14个国家设立了31所孔子学院、1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并从2013年起在5年内向拉美国家学生提供5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尽管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诸领域,中国在拉美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存在,但存在并不等于影响力,更不等于软实力。十多年来,拉美人对中国的认知并没有随着中国走人拉美而得到大幅提升,甚至在某些时期还有所下降。这里笔者主要利用皮尤全球态度调查(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的数据进行分析,因其覆盖了相当一个时期。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7年中国正式挂牌成立孔子学院总部、全面启动“魅力攻势”开始,拉美各国对中国的态度均经历了一个倒U型的变化,即中间高、两头低。总体来看,拉美人对中国的正面态度在6年间(2007-2013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到2013年已有近60%的拉美人认为中国是“非常受欢迎的”,比2007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但2014年春季调查时,拉美人对中国的正面态度大幅下滑至51%,下降了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拉美人对中国的负面态度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唯一不同的是,2014年拉美人对中国的负面态度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甚至比2007年还高出3个百分点。

就国别而言,巴西人对华态度的变化最大。2013年有65%的巴西人对华持正面态度,显著高于拉美地区平均数,而到2014年这一数字下降了11个百分点,甚至比地区平均数还低7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巴西人对华负面态度出现了明显的上升,2014年有44%的巴西人认为中国是“非常不受欢迎”或“不太受欢迎”的,这一比例是拉美地区最高的,比拉美地区平均数高出12个百分点。

中国在拉美的形象迥异于我们的想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拉双方对彼此的社会和文化长期缺乏认真、主动和深刻的了解。过去十多年间,尽管中拉关系疾步前行,经历了一个从“政冷经热”到“政热经亦热”的转变,但社会和文化交流一直停滞不前。这种情势至今没有多大改观,这一方面是因为拉美缺乏对中国的认知,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这种关系的主导方,尤其缺乏对拉美文化的认知。多数情况下,“中国人的脚已经踏进了拉美的土地,但脑袋还留在国内”。劳资关系、文化差异、环境保护、民族认知及媒体沟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拉美人对中国印象不佳的根源所在。中国对拉美文化缺乏了解,这将一直是阻碍中国走进拉美的软肋,如果对此不加以改进,其结果就是软实力赤字。

有鉴于此,我们在拉美的确应“重构新的接触之道”,特别是借助于当前扩大拉美对华认知的主流渠道—汉语传播。这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汉语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它的传播既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和彰显。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语言学家许嘉璐就认为汉语国际传播的力量令人惊叹,正在为提升中国软实力发挥积极作用。

拉美地区汉语传播的有效性分析

本研究根据拉美地区的文化特点、人口分布及经济状况,选择具有地区代表性的墨西哥、巴拿马、智利、阿根廷、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等8个国家为研究对象,考察上述8国受访者对汉语在本国传播的看法和态度。为降低学习动机和环境对受访者的影响,一半的受访者是在北京接受短期汉语培训的学生,另一半为拉美地区的学生,接受问卷调查人员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研究表明,一种语言在国与国之间能够持久广泛地跨文化传播是该语言的输出力和影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强权、民族迁徙和技术强制侵入等因素虽能够在短期内决定语言传播,但语言输出方的经济拉动、科技带动和文化时尚诱导等将在长期内影响着语言接受方的开放程度和跟进程度。

海外汉语传播是通过媒介对受众进行语言和技能传递的过程,在语言作为信息输出的阶段依赖于文化的魅力和媒介的引导,带有无意识性;在语言作为技能的接受上离不开语言教学,传播者和接受者均带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海外汉语传播在文化环境、传播内容和形式及接受者的主动性等方面与国内汉语教学和英语、西班牙语的传播大不相同。汉语的感知度、中国的影响力、学习者内在动机、学习内容和面临的困难都是影响汉语在拉美地区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对这五个方面的调查内容逐一进行分析。

(一)了解汉语的途径

了解汉语的途径包括中国商品、中国影视、新闻报道、中国公司及中国朋友在拉美的存在。中国商品打人拉美市场、走进寻常百姓家,对中国文化无疑是一种最直观的广告宣传,这也是拉美人民发现和了解汉语最重要的渠道(见图1)。中国的影视作品和新闻报道相对于商品而言,其重要性略小,但已然是拉美人民了解汉语的重要途径。中国公司对拉美人民的汉语认知影响较小,这可能与中国公司的规模和经营范围有关:中国公司虽然注重开拓拉美市场,但由于缺乏妥善和合理的品牌宣传,拉美民众对中国公司经营范围依然不甚了解。此外,涉及重大项目的中国企业多聘用中国国内员工,与拉美人民直接接触较少,也无法产生直接影响力。

需要提及的是,拉美华人虽然是一个考量因素,但其作用显然不能过于夸大。拉美地区的华人虽有一定数量,但分布在不同国家且散居在不同区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生活群体,他们多采用当地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因而汉语在拉美地区的人际影响力还很微弱。

(二)影响汉语认知的因素

从影响汉语认知的因素来看,中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是拉美人民渴望学习汉语的最主要的外部动因(见图2)。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国际地位、经济发展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上,这表明中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负责任的国际形象、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给拉美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制造”虽然大举进军拉美市场并进入拉美普通家庭,但其价廉质次常常让拉美人既爱又恨,因而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商品和科技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事实上验证了皮尤调查的结论,即技术是影响中国在拉美和非洲的软实力的重要因素。至于自然风景因素,鉴于拉美距离中国十分遥远,拉美人民对中国了解甚少,中国的风景名胜对他们来说还是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因此自然风景对拉美人学习汉语的诱发作用并不显著。

(三)学习汉语的动因

调查发现,需求拉动是促使拉美民众学习汉语最重要的内部动因,以找工作和从事贸易为目的学习汉语的拉美人占大多数(见图3)。实际调查还发现很多初接触汉语的人均认为学习汉语对其从事中拉贸易工作有很大帮助,而出于旅游、科研或消遣等目的而学习汉语的人所占比重很低,这说明多数人学习汉语仅出于工具性动机,掌握汉语成为获得经济收益的一种途径,而不仅仅是出于兴趣和爱好。

(四)期望学习的内容

学习的内容直接影响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内容丰富的汉语学习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期望的学习内容方面,拉美人更关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现代生活习俗、经济科技和日常用语(见图4)。这表明在拉美地区的汉语传播过程中,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感的教学素材将受到学习者的欢迎;而自然资源并不是拉美人民学习汉语所关注的重点。

(五)学习汉语的困难

在学习汉语的困难方面,多数人认为主要困难在于缺少汉语教师、缺少深入接触中国文化和了解中国的机会,而学习费用、学习条件和教材等因素都不是重要问题(见图5)。这表明对于在拉美地区处于起步阶段的汉语传播事业,优秀的汉语教师在培养拉美人民的汉语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汉语在拉美地区的传播急需优秀教师的亲力亲为。中国政府的大力资助将有助于拉美人民走进中国,以文化体验的方式享受汉语学习。

上述调查表明,随着中国商品大举进入拉美市场,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成为拉美人对汉语和对中国最普遍、最直接的感知对象,但“中国制造”的价廉质次给拉美社会制造的不良印象难以在短期内消除。这种存在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销蚀了中国的形象。与此同时,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和迅速上升的国际地位使很多拉美人从中看到了机会,他们渴望进入当地的中国企业工作或从事涉华贸易,这些都强力助推拉美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但是,这一有利条件并没有适时和充分地转化为拉美人对中国的正面认知,因为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在负面因素的作用下,正能量很难得以创造或抵消负面作用。遗憾的是,优秀师资队伍的缺乏使得本应与汉语传播并行的文化输出很难同步发展,这也大大降低了汉语传播的效应。因此,如何让汉语传播发挥推动中国软实力发展的排头兵作用,值得深思。

汉语传播如何助推中国在拉美的文化软实力

当前,语言作为大量信息提供源已经嵌人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拉美地区汉语传播中的符号和信息输出以及汉语技能传输应不断拓展传播形式、扩大影响和传播范围,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需要着重考虑的。

(一)传播核心价值,忌谈输出发展模式

存在不等于软实力,只有具有正面影响才是软实力。一个时期以来,对外汉语传播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著名文化大家汤一介教授所说的“教语言的多,教文化的少”;二是文化传递中缺乏明确清晰的中国价值、中国元素和中国标识。无论是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还是法语联盟,其语言教学总是同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传播如影相随,汉语传播也必须肩负这种使命。不过,这里所说的价值传播不应包括任何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内容,这些元素也不应该只是形式的构成而缺乏诸元素凝结而成的整体形象和标识。因此,作为软实力在拉美输出的重要渠道,孔子学院不应当只进行语言的传播,而应附加更多的传播价值观念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传播不是灌输思想或强迫受众接受,而是让受众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思想,因为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和认可。核心价值的提炼和选择要有相当的普适性,比如中国的孝道、《论语》里的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孟子》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世界大同精神。这些是全世界人民都能听懂和认可的中国文化的一种彰显。

需要注意的是,谈及软实力,“中国模式”总被作为一种骄傲的谈资,希冀得到外部的认可或追捧。但拉美民族的核心特征是混血,本质上受西方文化和思想影响很深,同时各种思潮又在此激荡,从而形成了一种更加强调多元性的文化。2012年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拉美民意项目的调查发现,拉美地区有人认同美国模式(27.5%),有人认同中国模式(16.3%),但仍有相当比重(9.4%)的拉美人认同其本国的发展模式。因此,过度或不恰当地拔高中国模式之于拉美的意义是危险的。巴西战略事务部部长马塞罗·耐里曾称,巴西有许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其社会成就堪与中国的经济成就相媲美,真正的“理想国”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同巴西的社会发展模式的结合。这与其说是一种表扬,不如说是一种委婉的批评。因此,不恰当地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而输出文化和价值之外的其他东西,可能最终适得其反。

(二)增强文化输出中的符号诱导

中国的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是影响汉语在拉美地区传播的重要因素。提升文化的诱导作用、营造接受汉语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汉语在拉美的传播,而且其本身就是软实力建设的一部分。基于此,下列几方面的努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是以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为先导。通过中国饮食、服饰、建筑、交通、中国功夫及中医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向拉美传输中国文化,释放文化诱导的能量,激发拉美人民了解中国的兴趣。

二是形成文化输出自觉。中国作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向拉美出口机电产品、车辆、航空器材、传播运输设备和纺织品的同时,也开始大力进军拉美的服务行业,如银行、电信、物流、外包工程等等。基于此,中国企业在拓展拉美市场时,应着力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注重由成品出口向品牌技术出口转变,以最终形成影响拉美的中国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国家品牌,彰显以汉语为载体的品牌标志,提升中国在拉美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是加强文化创意。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工艺与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引领着时代潮流,更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场所。挖掘传统文化元素,融人人文关怀和时尚元素,进行文化创新,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可以丰富中国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也会悄无声息地影响拉美消费者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比如中国网游公司“完美世界”采用拉美人民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包装属于中国内核的故事,连续向拉美地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市场推出了具有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赤壁》《笑傲江湖》等系列游戏作品,获得了经济和文化传播效应的双丰收。2014年,百度搜索引擎成功登陆巴西更意味着中国科技元素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入巴西人的日程生活,影响其对中国印象的改变。

(三)拓展语言传播的主体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和信息的载体。人际交往、社会组织活动和传播媒介既在传播信息,也在输出语言。语言的人际传播是最原始和最传统,也是最便利和人性化的传播形式,它对人们态度的影响和改变远远大于强权等外力所施加的影响。

正源于此,孔子学院不应当成为汉语传播的唯一主体,而应当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不同的社会组织成为语言传播的新动力,不断拓展语言传播的主体。在拉美地区,华人社团、资讯平台和活跃在中拉之间的人文交流组织无时无刻不在投射着中国的影响力。在拉美地区经商、旅游、探亲、访友、学习、讲学、研究的中国人是中国文化和语言走出去的传声筒。文化代表团、艺术演出团、各类对外展览公司、图书贸易公司、文化旅游公司、对外演出公司等既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机构,也是语言人际传播的平台。孔子学院和中国驻外使馆文化处应居间发挥综合的协调作用,以整合和凝聚语言文化传播的合力。

另外,当地中国会馆和地方性侨团遍布拉美各国,是汉语人际传播过程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拉美各国的新老华侨,特别是他们在当地出生的子女绝大多数已加人所在国国籍,成为侨居国的公民。尽管如此,他们一般仍保持着中国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他们参与各自社团组织,构成了当代拉美国家中的华人社会。孔子学院和驻外文化机构应当同这些侨民组织加强联系,支持侨团建设,充分发挥华人社团在推动汉语人际传播和社会传播中的作用,发挥其在推动汉语言文化与居住国文化之间的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不仅如此,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裂变式的疾速传播功能。鉴于当前网络的传播极其迅速和便捷,汉语言文化的传播也要与时俱进,顺应这种变化。目前《今日中国》、中国网、新华网及人民网等已相继开设西语频道或西语版本,这可以减少意识形态差异所带来的误解,缩短中拉文化认知的差距。但目前为止,这些媒介的传播效应并不卜分理想,因其更多关注的是宣传而不是“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式的融人性传播。当前一个不错的选择或许是,相关机构可以充分利用拉美人创建的西班牙语和中文双语网站,其内容主要由了解中国和通晓汉语的拉美人撰写。这样不仅其内容更加贴近中国,而且其写作风格和方式也更容易让拉美人接受。相关文化部门不妨尝试同其开展某些方面的合作,以通过让拉美人感觉更舒服的方式了解和认识中国。

(四)提高孔子学院的窗口辐射力

孔子学院是中国“软实力”的存在形式之一,依靠孔子学院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成为海外中国文化热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拉美地区孔子学院数量增长迅速,但依然满足不了需求,拉美地区的孔子学院在注重规模扩展的同时也要拓展服务功能。

汉语教学是孔子学院的基本任务,也是汉语传播最重要的方式,而教师则是汉语教学的灵魂。上述问卷调查也表明拉美地区急缺汉语教师,通晓西语或葡语且具有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尤受欢迎。要保证孔子学院在汉语传播中的主导地位,首先要从语言教学的技术层面选聘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编写本土教材、探索教学方法,降低汉语学习的难度和强度,培养汉语学习者的成就感,使得汉语学习成为一种充满愉悦的挑战。其次,贴近拉美民众的需求,开设相关汉语课程,如开展有关商务、医学、旅游、汉语教师等专业汉语教学和汉语技能培训,以语言文化为基础不断拓展办学内涵。再次,借鉴中拉智库交流论坛、中拉法律合作论坛等民间交流机制,输出代表本民族的强势文化、政治、宗教、经济和哲学课程等。最后,汉语教学应文化先行,通过文化场景再现,开展汉语比赛、汉语夏令营、中国历史文化展、网络中国体验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不仅使拉美民众更容易体验中国文化,也更容易了解这种文化培育出的汉语言文字。

此外,为降低外界对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意识形态的顾虑,孔子学院可以考虑借鉴美国《富布莱特法案》等相关做法,参照“国家行为,民间运作”的模式,消除当地民众对汉语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抵触情绪。与此同时,孔子学院还应学会“权力下放”,兼顾当地文化中心、华文教育机构的利益,逐渐转向以汉语标准制定和本地化师资培训为主的协调性和监督机构,形成汉语言传播诸机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互利共赢的局面,使孔子学院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融人世界的一个知名品牌。

最后,笔者认为,尽管中方或者华人机构在汉语传播中的首要作用当仁不让,但就效果和可渗透的影响力而言,有两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值得考虑:一是在拉美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立以中国著名思想家或文化大家命名的资助项目,比如“孔子讲座教授”“鲁迅讲座教授”等;二是在拉美地区设立中文翻译奖。两个项目均可由孔子学院/中国国家汉办或者中国文化主管机构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拉美学者或专家在当地教育机构讲授中国文化课程,鼓励拉美中文学习者翻译中国经典或当代优秀作品,从而扩大中国语言文化的本地化传播。这两个项目从短期来看可能效果不明显,但其影响力可以渗透到更长远的未来。

结语

无数的事实表明,中国和拉美的关系其实是“两条腿走路”,即经济超前而文化滞后。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中国在拉美的形象低于媒体的渲染和我们的预期。对此,我们要保持客观和清醒。中国要可持续地维护好自身在拉美地区的良好形象,增强在拉美的软实力,就必须既了解对方,又要创造条件让对方了解自己,因为唯有“知己知彼,方能知心”。心灵的认同才是最持久、最不易生变的。这正是习近平主席20147月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的宗旨所在,即“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因此,汉语言的传播不应仅仅止于语言本身,而应当嵌人文化和价值的内容,如此以语言传播带动文化传播,以文化传播助推语言传播,则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势必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渠道可以汉语为首,多管齐下,注重从政府、企业和民间3个层面,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传播中国文化,形成文化传播的合力,以提高中国在拉美的文化软实力。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