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院A类重大课题《拉美现代化道路研究》主持人苏振兴研究员作“拉美工业化模式转型”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拉美经济学科主持人、拉美经济论坛主持人吴国平主持。出席报告会人员中,除了拉美所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院拉美系的研究生外,还有来自外交部、中联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单位的人员参加。
2004年3月4日,拉美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江时学研究员做“金融全球化与拉美”的学术报告,报告从金融全球化的视角,探讨了拉美国家在实施金融自由化、开放资本项目、管理汇率制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与成败得失,为我国应对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借鉴。
2004年5月20日,经济室黄志龙助理研究员做题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拉美国家案例研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相关理论,包括定义、假设条件、基本要求、实施框架、传导机制等,并以墨西哥和智利两国的具体实施情况为例总结经验和教训,由此得出对中国的启示。
2004年7月15日,经济室副主任、杨志敏副研究员作题为“美洲自由贸易区启动对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的学术报告。对美洲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绩效进行了初步分析,包括三部分:美洲自由贸易区对美洲国家的影响;美洲自由贸易区启动对全球资本流动和贸易的影响;美洲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潜在影响。
2005年4月21日,经济室副研究员谢文泽作题为“平等的可持续增长——墨西哥学者的改革理念”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简单地回顾了墨西哥的改革,然后介绍了墨学者“平等的可持续增长”的改革理念及其影响。
2005年6月23日,经济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院A类重大课题《拉美经济改革的经验及其教训—主要国家的实例比较研究》主持人吴国平研究员作“拉美经济改革的理论选择”的学术报告,详细分析了拉美国家在经济改革理论选择的探索及其实践,提出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
2005年7月14日,社科院研究生院拉美系2002级博士研究生陈平作题为“拉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的学术报告。他对新自由主义改革在拉美的兴起、演进的动因,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的内容、范式特征、内在缺陷以及新自由主义改革与拉美经济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2006年1月20日,商务部国际司尹宗华司长作了题为“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尹司长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出发,从5个方面对中国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中国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原因、实践、困难、对国内企业的影响,以及下一步谈判目标等。这场报告会为与会人员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信息,也从具体工作角度拓宽了科研人员的研究思路。
2006年2月13日,由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同志作题为“中国走出去战略与中拉经贸合作”的学术报告。主要回顾了中国企业从商品出口、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投资到形成“中国走出去”国家战略近30年的历程,分析了“中国走出去”的现状。他认为,政府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主要起到政策导向、宏观监测和调控、建立服务体系(包括向企业及时提供信息以及向企业提供关于国际惯例的培训)、提供法律与领事保障、促进政府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未来“走出去战略”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何处理好与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实现与其他国家友好地发展;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以及中国企业在经营理念和文化上的适应力。
2006年3月9日,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司长张向晨做了题为“多哈谈判:焦点与前景”学术报告。张司长主要阐述了多哈回合谈判的背景、进程以及谈判中中国的角色等问题,并且介绍了自己在谈判中的一些切身体会,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关于“多哈谈判中拉美国家与中国的协调”和“中国在谈判中农产品的保护效率”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