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巴西前总统卢拉入狱服刑,持续两年之久的“卢拉案”基本尘埃落定,但围绕着卢拉问题上展现出巴西社会立场的分裂,及其衍生出的两大谜团仍需要向巴西人民和世界舆论逐一揭开。
“卢拉案”只是开始?巴西将如何推动司法公正?
卢拉主政期间给巴西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特别是在民生和外交领域。其在2010年卸任时仍保持超过80%的民意支持且在2018年选前民调中以超过30%的支持率排居首位。尽管如此,巴西司法部门依然表现出对“法律平等”原则的恪守以及“有罪必罚”的执法决心。而作为执法对象的前总统卢拉虽坚称自己清白,但依然遵守司法判决程序,主动服刑,这种行为至少从形式上体现了巴西制度秩序的完整性。不过,在这场已持续两年多的反腐运动中,国际舆论一直存在的疑问是名为“洗车行动”的反腐运动到底是只洗车窗还是整车保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拉美研究项目主任、巴西问题专家莱奥登·罗伊特和布朗大学巴西史专家詹姆斯·格林就曾提出“抓捕卢拉目的是让劳工党彻底丧失东山再起的机会”( A prisão de Lula é o resultado de uma tentativa de tirar do PT qualquer chance de voltar ao poder)的观点。作为执法主体,巴西司法需要展示其秉公原则,尤其是做到执法对象的公平选择。毕竟在最近两年的巴西政治风暴中,政治腐败的普遍性早已被国际舆论高像素聚焦,从现任总统特梅尔到参、众两院议长,再到超过半数的国会议员以及传统政客精英,都存在腐败案子缠身的局面,卢拉之后谁是下一个被司法部门执法对象?这将是巴西民众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巴西司法部门如何回应司法政治化质疑的关键所在。按照正常逻辑,处在劳工党对立面的社会民主党很有可能成为下一步执法的核心对象,如果这样,巴西政治力量将出现深度洗牌的局面。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卢拉案”不应该是这场“洗车行动”的终点,而是真正的起点。如果巴西司法继续推进反腐行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公正,那么巴西将赢得舆论赞誉,相反,巴西政治体制、司法体系的公正性将丧失其可信度。
巴西大选在即反腐运动面临步步雷区的困境
“卢拉案”的结案终止了卢拉参选资格,支持卢拉的30%选民群体流向实际上成了决定2018年巴西大选走势的关键所在,如此庞大的选民群体就是大选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深陷腐败调查之中,卢拉仍能保持30%的支持,这体现出这部分选民的两种主要心态:其一,对传统精英阶层的不信任,尤其是对中右翼政党;其二,对卢拉个人魅力和执政业绩的认可。从选民流向的趋势分析来看,持第一种心态的选民很可能倾向于选择政治“局外人”,尤其是有着“巴西特朗普”之称的贾伊尔·波索纳罗(Jair Bolsonaro)和环保主义旗帜人物玛丽娜·席尔瓦(Marina Silva)。因此,民调仅次于卢拉的波索纳罗将会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持第二种立场的选民很可能流向其他左翼候选人,如民主工党(PDT)的西罗·戈麦斯(Ciro Gomes)、巴西共产党的曼努艾拉·达维拉(Manuela D'Ávila)。目前,劳工党没有制定卢拉丧失参选资格后的替代计划,但随着8月份选举登记截止日期的临近,劳工党应该会提出新的候选人,可能性最大的是两位前州长费尔南多·哈达(Fernando Haddad)或雅克·瓦格纳(Jacques Wagner)。从务实的角度分析,劳工党存在与西罗·戈麦斯所在的民主工党结盟参选的模式,如卢拉随后对该方案引导支持选民的话,这个组合同样也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加上社会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圣保罗前州长阿尔克明(Geraldo Alckmin)在最近十年间累积的政治资本和影响力,2018年很有可能形成三股势力趋于均势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洗车行动”推进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任何动向都将影响到这种均势,从这个角度看,司法部门的执法面临着步步雷区的实际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