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本所动态>正文
拉美所“贵州省民族问题调研报告”
作者:谭道明时间:2017-11-11 11:14:00来源:

 

 

2017 91020日,拉美所政治创新项目组、政治研究室、中拉整体合作创新项目组、古巴研究中心联合调研组前往贵州省进行调研。此次调研由拉美所副所长袁东振研究员带队,来自上述部门的6名科研人员参加。他们分别是:贺双荣、杨建民、王鹏、方旭飞、范蕾和谭道明。

 

一、调研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此次调研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贵州省的民族关系状况,掌握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情况。选择民族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不了解中国国情,不懂中国问题,就做不好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更无法有效传播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建议对于学者开展拉美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一,拉美大多数国家与中国一样,是多民族聚居国家,民族多样性是拉美各国的共同特点。中拉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能够提供难得的比较视角。其二,随着中拉关系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中资企业在开拓拉美市场的过程中,始终面临当地复杂民族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因此,调研小组希望就民族问题开展调研活动,以推动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吸取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经验,服务于中国的拉美研究事业。简而言之,调研小组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提升拉美所科研人员对当前国内形势、特别是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民族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满足当前拉美研究工作的迫切需求,争取能够在相关问题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务实性的对策建议。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我国现行处理民族事务的体制机制的运行状况;我国在民族问题处理的经验教训;在民族自治区域投资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包括地方治理结构、环保、劳工、社区关系等;对民族区域治理的政策诉求与建议,包括对政府和投资企业的政策建议等。

本次调研时间紧,调研范围较广,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研小组在十天时间里,先后走访了省会贵阳市、安顺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兴义市、黔西南州东北部的国家级贫困县晴隆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的从江县、黔东南州州府所在地凯里市等地。具体而言,既有黔东南、黔西南等民族区域自治州,也有安顺市等非少数民族市及所属民族自治县。各地区民族分布情况也有很大差异,有的县市人口中,少数民族占90%以上,有的地区仅占20%左右。既有安顺、兴义、凯里这样较为发达的市,也有从江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方,更有晴隆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调研对象除了市、县、乡、镇等地方基层人民政府,也有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既与民族宗教事务主管部门(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统战部门等)的主管领导座谈,也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民政局、发改委、环保局、教育局、司法局、社保局等)部门直接交流,更听取了重点乡镇的一把手介绍当地情况和经验。除整理后第一手的访谈记录外,调研小组还获得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汇报发言材料。通过对贵州民族问题的调研,调研小组对我国当前民族事务的基本状况有了直接而全面的认识,并对下一步我国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图一  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调研)

 

二、贵州省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经验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在民族构成方面,全省共有民族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18个民族。截至2015年年末,汉族人口约2247万,占64%,各少数民族人数为1282万人占36%。在行政区划方面,贵州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分别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此外,还设有11个民族自治县,253个民族乡。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贵州有两大“宝贝”,一个是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另一个是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根据这两大“宝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多彩贵州”的发展理念,解决了贵州省长期以来民族工作面临的一个很重大和纠结的难题,那就是片面根据人口数量进行政治排序。多彩贵州的发展理念,为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政治基础、感情基础和文化条件。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贵州省被誉为全国多民族团结发展的典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20171019日上午,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代表团,同代表们一同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座谈中,他再次高度肯定了贵州近年来的脱贫致富和民族工作。

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它处于我国西南南下出海通道的交通枢纽位置,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也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立体快速交通,在西部率先实行县县通高速,迎来“高铁经济”时代。贵州还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目前大数据产业已在贵州遍地开花,成为了贵州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要支撑。

经过调研,我们认为贵州的民族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

首先,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将改善民生与民族问题结合起来。

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经验。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欠发达省份。从全省整体布局来看,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往往是积贫的地区。近年来,加大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成为贵州省委省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如期完成党中央规定的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据了解,在过去5年里,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全省减少贫困人口656万人,35个贫困县、744个贫困乡镇摘帽,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4.3%。政府加大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目前全省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正在努力实现“组组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位于黔西南州的晴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县委县政府狠抓脱贫攻坚工作,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该县的政府办公大楼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大楼楼体朴实斑驳,楼内的办公设施比较陈旧。令调研小组印象深刻的是,政府大楼正面悬挂的横幅标语写着:“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县委县政府肩负起了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制定了脱贫攻坚“122”总方案,并将总方案分解成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健康扶贫、山地旅游扶贫、林业生态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22份子方案。据了解,该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深度贫困村大都是少数民族村寨。三宝乡是晴隆县唯一的民族乡(彝族),少数民族占了98.5%属于极度贫困乡镇。对于这样的扶贫“硬骨头”,该县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异地扶贫整体搬迁,而且不是“一搬了之”。在新的安置点附近,由政府扶持下,设立了茶叶加工厂、民族刺绣厂等少数民族特色产业,解决这些搬迁居民的就业问题。

 

(图二  在黔西南州国家级贫困县晴隆县调研)

 

其次,树立少数民族文化自信,保护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贵州省的“两大宝贝”之一。黔东南州从江县丙妹镇苗族的岜沙村有“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之美称,以树为本民族部落的图腾,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保留着远古遗风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风俗。从江的占里村是一个侗寨,其独特之处在于该侗寨恪守古老的生育观,每户人家只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或八月初一,在寨老的带领下,各房族长将全寨已婚青年聚集在鼓楼下,杀猪焚香,同饮血酒,对石盟誓,以侗家人“起款”的方式约束各自生育行为。这种乡规民约的做法起到了很好效果。自解放以来,该村自然增长率为零,被称作“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

各级政府通过 “三月三”、“六月六”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保护少数民族独特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举办少数民族服饰展览,其中穿插少数民族知识抢答。定期举办民族文化知识培训班,宣传党的少数民族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推广和普及工作。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将当地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盘江小调”——收集、整理和提炼,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统领起来。晴隆县在本县的职业学校开设堪称“东方踢踏舞”的彝族舞蹈“阿妹戚托”培训课程,并将这项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普及到全县的中小学校园。

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贵州省注意区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逐渐改变那些与时代精神不符的习俗。贵州的酒文化根深蒂固,长期盛行。人们常说的话是,无酒不成席,“感情深一口闷”。与我们座谈的民族干部普遍反映,过去做民族工作,一项重要能力是要能喝酒。在进少数民族村寨之前,首先要喝上几碗当地人酿的米酒,与群众交流交心的方式也是靠喝酒。但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自8月份起在全省推行禁酒令。根据禁酒令规定,自201791日起,贵州全省范围内的公务活动,一律禁止提供任何酒类,一律不得饮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任何酒类,包括私人自带的酒类。全省范围内的公务活动,一律禁止公款赠送任何酒类。在工作时间内和工作日午间,一律不准饮酒。此外,重大外事活动和招商引资活动,确需提供酒类和饮酒的,须按一事一购买、一事一审批的原则,由承办单位报分管该单位或该项工作的负责人审批,同时报同级纪委备案。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的确没有接受过一次公务饮酒,可见“禁酒令”落到了实处。在访谈中,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表示真心拥护这个“禁令”,认为它不仅没有疏远干群关系,还能够让民族干部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为群众谋福祉中去。

第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和谐。贵州省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民族学会等民间社团组织的独特作用。据介绍,贵州在全国最早设立单一的民族学会,目前八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学会。影响力最大的是苗族学会和布依族学会,其中布依学会成立已有几十年之久,回族学会最近刚成立。少数民族学会挂靠在各级政府民族宗教委员会之下,属于直属机构,给专门编制。通常推举有威望的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各行各业的同志,参加本民族的学会。安顺市遇到过一起征地拆迁事件。一户苗族人家有49口人,是个大家族,因征地补偿问题去国家信访局上访100多次。安顺市民宗委请当地的苗学会做这户人家的工作。苗学会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同志到这户人家,用本民族的语言苗语与他们讲事实摆道理,谈国家和省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问题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通过民族学会,做本民族人民群众的工作,研究本民族的文化,对各级政府民族工作来说是有效的补充。这项有益的探索已经被当作一条成功经验,被四川等省所借鉴。

第四,普及少数民族语言,大力培养双语干部,用真情做好民族工作。在贵州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有些人出去打工后就把自己的语言彻底丢掉了。面对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普遍弱化的问题,贵州省民委和教育厅合力办成了几件大事。其一,在招录公务员的时候优先录用会熟练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在这一政策激励下,政府现在不用号召,民族群众自己会主动学习本民族语言。其二,在铜仁县进行民汉双语示范区建设,招收少数民族双语预科生,为培养储备双语干部人才打好基础。其三,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以前各学校主要教少数民族学汉语,现在专门安排教师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自己的语言。猴场乡是苗族仡佬族乡,位于安顺市普定县的东北部边远山区。该乡有两个小学,目前都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上课,让孩子们从小养成重视民族语言、文化的习惯。

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才能更好地用真情做好民族工作。它是促进民族团结的一种重要媒介。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有利于较快地融入少数民族群众中去,在发生纠纷时也容易消除少数民族群众的防范心理。有一年的古尔邦节期间,安顺市的维吾尔族群众与其他少数民族发生过纠纷。正巧,公安部门有一位同志会说维吾尔族语言,沟通起来就非常顺畅,最后成功调解好了纠纷。有矛盾冲突时,基层干部用少数民族语言与群众沟通,就很容易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保持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

 

(图三  调研组在安顺市政府调研)

 

第五,树立法治思维处理民族纠纷,真正做到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树立法治思维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式。树立法治思维,在贵州的民族纠纷处理实践中就体现为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一律平等,人口多的少数民族与人口少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在发生纠纷时,不偏袒汉族,也不偏袒少数民族,特别是不偏袒全国人口多、影响大的少数民族。在把握平等的基础上,再考虑具体纠纷或案件的特殊性。比如,在拆迁问题上,就适用政策法规进行劝导。涉及拆迁少数民族祖坟的问题,也比较敏感,依法劝导做工作,每个民族的坟都要同等对待。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建坟的投入较大,补偿方面可以适当提高一些,但不能搞特殊对待。

 

三、贵州省在民族问题方面的主要挑战

近年来,在贵州各级政府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贵州的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另一方面,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看到成绩背后依然存在的严峻挑战。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任务依然严峻。其一,未脱贫地区的扶贫攻坚任务艰巨。2020年贵州能否顺利实现小康,关键看民族地区。贵州一些地方的干部认为,按照目前的扶贫攻坚速度,2020年全面脱贫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依然相当落后,特别是到了乡村组这一级。中央和省市对基层民族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虽然很大,但依然满足不了这些地区的需求。其二,已经脱贫民族地区的发展遇到瓶颈,主要体现在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不足。民族地区的投资环境整体改善的速度不尽如人意。一些投资者对民族地区的认知上也有偏差,认为都是些原始、落后和野蛮之地。企业落地后面临招工用工上的困难。群众对薪酬的期待较高,而一些企业给的保底工资又很低。一些青壮年劳动力更愿意到外地打工。落地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存在冲突,磨合期较长。另外,民族地方职业教育与外来企业用工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一些职业学校没有按照企业用工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句话,未脱贫的地方面临脱贫的问题,已脱贫地方则面临发展的难题。如果脱贫地区的发展长期停滞,脱贫的既有成果也可能得而复失。

其次,民族地区干部培养存在困难,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黔东南州的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比较规范,但乡镇任正职的不多。黔东南州从江县刚边壮族乡的干部提出,民族乡的后备干部基本招不到人,呈现青黄不接的局面。黔西南州晴隆县县委党校曾招了三名硕士研究生充实师资队伍,但三年后就都调往州府兴义和省会贵阳了,还有一个则到其他省份高就了。除了党校外,其他教育机构的师资流失也比较严重。

第三,民族语言的使用和保护有所弱化。贵州各级政府部门的干部们普遍忧虑,目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有消失的危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迅速流动。少数民族群众出去打工后,习惯说汉语,本民族语言就逐渐不再使用了。其二,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汉化也相当迅速。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慢慢就被汉化了。有的民族乡、民族村,已经几代人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了,很多民族群众甚至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危机。凯里市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75%左右,但这些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比如仫佬族,它们的语言已经基本被同化了,苗语被同化得也很快。有些地方70岁以下的人基本没有会说民族语言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即便是在某些县市的民宗委,前领导还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但现任领导虽为少数民族族,但已经不会说本民的语言了。民族语言的使用和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基层干部抓起来似乎力不从心。

 

(图四  在黔东南州凯里市调研)

 

第四,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矛盾。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后,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但民族文化没有被同步保护好。如凯里市的仫佬族等少数民族村寨的建设跟上了,但语言和服饰都没有了,习俗被汉化了。贵州省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也面临类似问题。一些群众出外打工回来后,就把自家的木房子拆掉,建成了砖瓦结构的新房。木楼容易失火,砖房又代表现代文明。就居住条件而言,木楼也没有砖房舒服安逸。但木楼改造成砖房后,本民族独特的建筑文化遭到一定破坏。外来企业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尽管对当地的经济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改变。更严重的是,一些少数民族村寨过度商业化开发,农村建房未经审批处于无序状态,损害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宝贵的旅游资源。从江县的“侗族大歌之乡”小黄村寨的侗族大歌唱响了世界,但致富后,少数民族群众改善住房,传统村落被破坏。为此,政府花费数千万元将改善后的住房重新进行包装,但已经复原不成原有的那种韵味。在汲取相关经验教训后,从江县的另外两个村寨,“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占里村和“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保护得都很好。

 

第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调研小组得出初步结论: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生命力的,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必须长期坚持;贵州省民族工作的成绩是主要的,困难是暂时的,扶贫攻坚任务可以如期完成,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呈现蒸蒸日上的全面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一些干部群众也提出了改进当前民族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首先,适时启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加强民族政策的评估,建立相应的指导和纠偏机制。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制定颁布、2001年修订后至今实施已有16年时间。该法的规定在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当前各民族地区民族工作实践的需要。比如,创作、生产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为媒介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比如拍一个苗族电影,如何审核和批准就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据。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的情况下,《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应当被择机提上日程。具体的法律规定可以根据实践需要更加具体化,增强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民族政策应该均衡发展、分类指导。负责民族工作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相关的实地调研,对当前各民族的情况进行整体把握、作出客观评估,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予以指导和纠偏,促进各民族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与广大汉族群众的大团结、大融合和大发展。

其次,继续加大民族自治地区资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在全国层面,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区分一般性贫困与极度贫困,分别给予它们在财政、扶贫、编制、挂职、对口支援等多方面的支持。对民族地区的资金等政策倾斜,要求地方配套的资金可以减少,必要时可以免除。少数民族专项发展基金要确保专款专用,重点用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不应和扶贫资金混为一谈,更不能将二者合二为一。对于处于极度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专项基金可以与扶贫基金叠加。对已脱贫的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一些国家层面的政策优惠,吸收投资者把产业投资进来,确保不二次返贫并实现良性自主发展。

    其三,大力培养民汉双语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规定干部中民汉双语干部应有适当的比例。民族地区大专院校、职业院校和中小学,应配备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师,为双语干部的培养储备人才。条件成熟时,也可以配备一定比例的双语法官和双语检察官。

其四,适当调整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将“民族身份加分”改为“特长加分”,督促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改变当前单纯以“少数民族身份”予以高考加分的政策。目前各地高考加分中的“唯少数民族论”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更不合理。如果连本民族的语言都不会说,本民族文化也不了解,凭什么要加分?不仅对其他少数民族考生不公平,对汉族考生也不公平。就“特长加分”而言,可以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主持和负责,加试本民族语言文化知识内容。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达到及格分数线以上的,才可以在中高考中加20分。还有一种方案,可以根据该考生加试取得的分数,决定最终加几分。比如,高考少数民族加分的满分为20分,如果该考生的民族语言文化考试仅得60分(满分100),就只能加12分。公务员考试也可以尝试加试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内容。在公务员考试时,针对少数民族考生加试民族语言文化。通过者,加相应分数。汉族考生如果愿意参加考试的,也可以自愿参加,对通过加试的,也可以适当加分。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录用和提拔方面,民族语言文化也可以当作一个加分项。也可以考虑设立面向本民族的定向公务员岗位,通过民族语言文化测试后,再进入统一的笔试阶段。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