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本所动态>正文
“一带一路”创新项目组赴福建调研
作者:李慧时间:2018-06-22 17:34:00来源:

2018年6月4日至8日,拉美所“一带一路延至拉美及其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创新项目组和一体化研究室联合赴福州和泉州调研。一体化研究室主任、创新项目首席研究员杨志敏和一体化室韩晗博士、芦思姮博士、墨西哥中心副秘书长李慧等项目组成员参加调研。

 

此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通过与当地科研院校、拉美华人代表开展座谈以及探访交通运输、华侨华人历史博物馆等方式了解如何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及对接的重点领域,以及如何深化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和延伸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和海外侨胞的主要祖籍地。2015年3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将福建省定位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根据省内布局,泉州市被定位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

一、拜访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王晓德教授

6月4日下午,调研组抵达福州后拜访了拉美研究领域的前辈、福州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原院长、长江学者王晓德教授。杨志敏研究员向王教授介绍了调研的任务及代表团构成。王教授向代表团介绍了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科研教学现状与重点学术发展领域。双方从历史基础、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现状等探讨了福建省对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以及“一带一路”与拉美等相关问题。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巨轸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领导等出席拜会活动。

二、举办“一带一路与拉丁美洲学术工作坊”

6月5日,调研组与福州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共同举办“一带一路与拉丁美洲学术工作坊”。会议由社会历史学院副院长孙建党教授主持。杨志敏研究员及项目组成员、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赖正维教授、赵万武教授、江振鹏教授、贺建涛教授、郭荣刚教授以及该学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出席会议。

首先,孙建党教授代表福州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对拉美所代表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代表团介绍了社会历史学院的概况和与会教授的研究领域。杨志敏主任对福建师范大学的接待表示感谢,并向与会师生介绍了“一带一路延至拉美及其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创新项目、本次代表团的调研任务及团队成员。

座谈会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双方围绕“一带一路与拉美”互相交流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课题。第二个环节与会学者开展自由讨论。

首先,调研组成员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对“一带一路与拉美”相关问题的一些看法。杨志敏研究员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尽管拉美似乎是后来者,从2017年5月拉美地区被明确为海丝的自然延伸,到2018年1月中国-拉共体论坛《一带一路“特别声明”》所实现的对拉全覆盖,刚刚经历短短五个多月时间,但与其他区域相比,中拉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如何把握新机遇,通过“一带一路”引领中拉整体合作、推动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合作等意义重大,相关研究也具有紧迫性。事实上,在中拉“1+3+6”务实合作新框架、中拉“3×3”产能合作新模式下的合作举措,双方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福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沿地带,历史上曾经与东南亚及拉美的开创了海上丝路的辉煌。今天,希望借此机会与师大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共同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中国尤其福建与拉美的发展机遇。

芦思姮博士从“三方合作”的角度对西班牙在中拉“一带一路”合作中的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个从西班牙的角度解读一带一路框架中西方的主要利益诉求点和对中西合作的预期成效;二是西班牙对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拉合作所发挥的作用。三方合作是第二份中拉文件所包含的内容之一,且西班牙与拉美多国具有特殊的关系纽带。他认为从市场定位和各自优势来看,中国与西班牙作为合作伙伴,尤其在开拓拉美第三方市场上大有可为,重点合作行业包括电信能源、金融、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方面。中国的优势是生产力、资金能力和成本优势,西班牙则拥有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

韩晗博士从现在、历史和未来三个维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延伸至拉美及其与历史上的跨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间的有机关系。首先,她提出当前一带一路延至拉美的概念,应当进一步形成机制并建立实施框架。16-19世纪跨太平洋海丝的历史,深化了中拉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合作基础。她从历史航线的地域影响及对经济、农业、文化及移民等领域的影响回顾了中拉贸易联系。并对未来强化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提出四点建议:第一,细化对该贸易史的研究;第二,审视历史,中国与西班牙实现了中拉贸易的身份交换,中国从此前的参与国,成为了今天的倡议提出国,今后应进一步关注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与拉美贸易关系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应积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贸易纠纷解决机制;第四,在人员交流中,历史上的华人华侨留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作为新老移民共存的拉美地区,我们应如注重在倡议下,建立保护和引导华人发展的机制。

李慧助理研究员从“一带一路”中拉能源合作的角度作了介绍。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美油气资源丰富,但投资不足、设备落后,需要外国企业进行合作参与开发。而中国能源资源不足,但具有庞大的能源消费市场,拥有资金、技术优势,中拉能源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基础。此外,拉美清洁能源发展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多国家制定了较高的可再生能源占比计划。中国具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特长及光伏太阳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已与拉美多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合作,并且具备强劲的合作发展潜力。与此同时,中拉能源合作存在一些挑战,包括地理位置遥远增加的能源成本、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以及美国的地缘因素考虑等等。

福建师范大学的赵万武向代表团介绍了新世纪拉丁美洲闽籍华侨华人的概况。从拉丁美洲闵籍华侨华人的数量、地域分布状况、职业选择和特征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表示拉丁美洲的华侨华人已从七十年代末的约2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约100万左右,其中新移民约75万人。地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且交通便利的首都或其他大城市,其中巴西的华侨华人数量最多约18万人,其中闵籍华侨华人约3至4万,其次阿根廷12万人,而闵籍华侨华人有接近10万之多。 闵籍华侨华人所从事的职业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中餐馆、杂货店和超市;第二类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闽商企业集团;第三类是农林牧业,包括农场、种植园、矿场、水产品养殖等;第四类是在所在国社会地位较高的律师、教师、金融、医生、政界等,但人数较少。闵籍华侨华人的特征包含以下几点:1、血缘和地缘特征;2、在当地影响力较小,政界人士比较少;3、侨团联系不太紧密,甚至存在斗争;4、拉美闵籍华侨华人的经济往往是依托中国发展起来的, 与祖国有千丝万缕联系;5、社会融入度较低;6、流动性强;7、闵籍华侨华人数量受拉美诸国劳工政策或移民政策影响等等。

贺建涛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北美族群和世界华侨史,此次发言以“福州人在拉美的黑帮”为主题展开,其信息资料来源主要来自受访人口述。福建移民到达拉美比较早,移民过程中建立了老乡会等互助组织,但也形成了一些非法的黑帮组织。其主侵害形式为向对象企业或个人索取入会费。形成黑帮组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同行商业竞争导致;二是部分赴拉美中国移民没有一技之长,黑帮为其提供工作与衣食住行;三是拉美国家治安不好,枪支泛滥。

江振鹏教授讲述了一带一路下的中拉尤其是福建与拉美的经贸关系。在经贸方面,福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是被定位海丝核心区。目前,福建省在东南亚点对点的战略在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而拉美则主要是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与这些国家的往来已经让老百姓体验到受益,如智利的葡萄酒、阿根廷的大虾、牛肉等丰富拉老百姓的需求。江教授认为,在推动双边经贸往来的过程中应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发挥商人的建设性作用。商人嗅觉与判断能力是最敏锐的,在双边的经贸关系中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历史上商人是海丝开创的重要角色。

郭荣刚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宗教方面。他从拉美的宗教概况、华侨华人在全球的宗教发展历程以及及华侨华人在拉美国家参与的教派及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他表示拉美的土地很特别,充满所谓的灵性,该地区教会发展迅速,目前有5亿多的天主教徒及大规模的新教徒。华侨华人积极参与拉美地区的宗教活动,又反过来对大陆产生影响。而对于这些新现象都有必要加以研究。

赖正维教授对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在拉美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了分析。她表示不管是中资机构到拉美进行建设,还是中小企业或私人进入拉美都涉及到融入的问题。中国人特别能吃苦,加上家族式的资金融合特别快,很快就能异军突起。在此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当地的民众和企业,实现和谐共生问题比较重要。此外,赖教授提出要重视拉美地区华人子女的培养问题,应考虑让华侨二代更好地融入当地,又能保持中国的文化。

在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就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三、实地赴泉州调研“海丝”起点

6月6日,调研组一行赴泉州实地调研。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先民移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华侨华人足迹遍及五洲四海,现有海外乡亲750多万。泉籍海外乡亲与祖籍国的命运休戚相关,并为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成为海内外交流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重点调研了解泉州华侨历史、海外交通历史等。

调研组先后赴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和海上交通使博物馆参访,部分学者还拜访了华侨大学的专家学者。在华侨历史博物馆,讲解员专门接待了调研团一行,并在细致的讲解后与调研组进行了交流。经了解,为纪念华侨华人先辈的不朽业绩,全面展示泉州华侨华人历史,弘扬华侨华人精神和优良传统,博物馆于1995年建成。被有关方面确定为“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首批“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泉州市海外联谊工作的基地,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1991年2月,新馆主楼于东湖街落成。2003年,在主体楼东侧又建成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1000平方米。是以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博物馆。它以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刺桐(即Zaitun,泉州别称)港的历史为轴心,以丰富独特的海交文物,生动地再现我国古代悠久辉煌的海洋文化,讴歌中国人民勇于征服海洋的英雄气概,展示中华民族对人类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以及在航海与造船技术方面的许多伟大发明。

据悉,当前泉州正在打造我国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新枢纽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根据规划,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将有效支撑共建“一带一路”构想的务实推进,加快构建面向“海丝”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发挥“海丝”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引领泉州在推动“海丝”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和中华海洋文明传承创新上先行示范,在推动侨港澳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上先行示范,在推动民营经济绿色智能转型和国际化上先行示范,在推动金融创新开放服务“海丝”建设上先行示范,在推动海陆丝绸之路城市交流合作上先行示范,在构筑“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上先行示范。

四、与福州的拉美侨领座谈“一带一路”

6月7日,拉美所代表团与在福州的拉美侨领举行了会谈。出席座谈的侨领为厄瓜多尔中国福建总商会的陈必钟会长和吴章福会长。

两位侨领介绍了厄瓜多尔华侨华人的现状、中国福建总商会的概况以及开展中厄贸易的心得体会。据悉,厄瓜多尔总人口近1600万人,其中华人约有5万多,主要聚居在第一大城市瓜亚基尔和首都基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跟随家族迁移过去。自2016年8月起,中国和厄瓜多尔互免签证生效,赴厄华人有所增加。福建总商会前身为福建同乡会,目前共有400名成员,除了厄瓜多尔外在哥伦比亚和秘鲁也有相似福建商会。商会除促进两国的贸易往来外,还把保护当地华侨华人作为主要职责之一。同时,社会积极配合中国驻厄使领馆的工作,并积极投身公益性活动,例如在厄瓜多尔地震时向当地捐献数万美元赈灾。

与会的调研组学者还与两位侨领交流和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拉美和厄瓜多尔的影响、厄瓜多尔政府对中资企业的政策、中厄关系的新进展等。吴章福会长表示,当前,中国人在厄瓜多尔较受尊重,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厄民众直观地目睹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后对中国的好印象持续增加。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