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学术交流>正文
“区域合作形成的历史根源与政治逻辑——美洲与欧洲的比较研究”学术座谈会
作者:张勇时间:2010-12-13 00:00:00来源:
 
2010年12月9日下午,应拉美所综合理论室和经济室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经济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高程博士在圆桌会议室做了题为“区域合作形成的历史根源与政治逻辑——美洲与欧洲的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高程博士一直致力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本次她采用比较历史的分析方法,界定并剖析了欧洲和美洲这两种不同区域合作模式形成的历史路径及其背后的政治逻辑。
高程博士认为,稳定的区域合作模式的形成是长期以来区域内部的历史认知及行为互动的结果,它是区域合作行为实现自我持续和深化的必要条件。在历史行为与观念的互动过程中,不同的区域公共权力组织形式和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区域合作模式。她将欧洲和美洲的区域合作均衡模式分别定义为“契约合作模式”和类“帝国合作模式”。欧洲各国在长期无序竞争和不断重复的历史博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社会契约”政治理念维系的合作秩序。这种通过区域各国政治权力平等让渡的方式来构建超主权国家共同体,并使该共同体成为具有合法性的公共权力中心和公共产品供给者的合作模式,在欧洲以外地区难以复制。与契约合作模式相比,美国在政治观念与历史行为的互动中建立了美洲类帝国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和自我延续性是建立在美国担任区域公共权力中心角色,并通过提供区域公共产品巩固自身合法性的能力和意愿之上。
研究欧洲和美洲主要是为了探索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战略以及东亚区域合作模式,高程认为,东亚地区尚未形成可以自行解决区域内部问题的公共权力,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依赖于区域外大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东亚区域合作的推进更多受外力驱动,对内部秩序的需求相对不足。东亚地区自身能否在未来形成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合作关系,关键在于区域秩序的动力机制是否能够实现内生化,从而形成稳定的内生合作模式。这一问题也引起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大家就东盟合作的历史渊源和现行机制、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角色以及东盟的象征意义与实质意义的争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张凡研究员不仅充分肯定了高程博士研究区域合作模式的崭新视角,而且从政治学和公共权力角度对报告作了细致的评论,并且建议增加对NAFTA和南美洲区域合作的案例研究以完善对美洲区域合作模式的分析。柴瑜研究员则从经济学角度强调了利用比较研究方法、提出分析框架、寻求经济规律的重要性。综合理论室、经济室和政治室的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并积极参与评论和讨论。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