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学术交流>正文
阿根廷学者受邀来拉美所讲座
作者:张琨时间:2018-05-14 10:26:00来源:

5月14日,“中国在拉美构建软实力战略研究”创新项目组联合社会文化研究室、拉美文化特殊学科在圣马丁学苑举行一场学术讲座。讲座题目是《从多明戈·萨米恩托到大学改良主义:拉美东方观念的旅图?》,主讲嘉宾是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CONICET)研究员、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拉美社会史副教授马尔丁·贝尔赫尔(Martín Bergel)博士。讲座由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副研究员主持。

马尔丁·贝尔赫尔博士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文学院,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赴哈佛大学戴维·洛克菲勒拉美研究中心做博士后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拉美思想史、拉美文化,以及拉美东方主义的研究,著有《变动中的“东方”:知识分子和阿根廷第三世界主义的起源》(2015)。

演讲主要围绕马尔丁教授于2015年出版的专著《变动中的“东方”——知识分子与阿根廷第三世界主义的起源》展开。马尔丁教授首先介绍了萨义德《东方学》所阐释的两个基本观念:1.“东方”是西方(主要是英法与之后的美国)人为构建出来的;2.西方对“东方”的构建带有实际的政治目的。在此前提上,马尔丁教授在著作中想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便是:拉丁美洲在接触与解读这一由他人建构出来的“东方”时,是抱着如何的想法与态度?“东方”观念在拉丁美洲的传播与变迁又给这片大陆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带着上述问题,马尔丁教授开始了报告的主体部分。在简单介绍了有关这一主题的学术史之后,他首先指出了“东方”这一概念在阿根廷传播中所具有的两点重要特征:第一是“偏平化”,即将许多实际上差异很大的亚非国家均纳入“东方”这一概念框架下,并一视同仁;其二便是“东方”在阿根廷历经了由“消极”到“积极”的评价转变,而这种转变与不同时期拉美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局势息息相关。接着,教授以十九世纪中期、十九世纪末期以及一战后这三段时期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东方”这一概念内涵在阿根廷的演变。在第一阶段,他以阿根廷著名政治家与作家萨米恩托(Sarmiento)为例,阐述当时阿根廷政治精英对“东方”的关注只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他们认为当时阿根廷国内林立的考迪罗与“东方”一样,带有种种的负面特征,是阿根廷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在这一语境下 “东方”在阿根廷的初次亮相便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然而,随着现代出版通讯业的发展与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十九世纪末的阿根廷民众开始有机会及时地获悉“东方”所发生的一切。其中,“东方”人民对欧洲宗主国的斗争反抗在各类报道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些报道逐步使得同样面对美国崛起与威胁的拉美人民对“东方”产生了同情和支持,再加上当时整个拉美对美国“实用主义”与物质至上风潮的不满,原有的“东方”概念被一步步地消解,民族主义与反殖民主义开始逐步构成了“东方”的新内涵。这一过程在一战之后达到了顶峰,并与欧洲对自身的怀疑批判一起,在阿根廷为“东方”注入了反帝反殖民的全新内涵与积极意义,最终成为阿根廷“第三世界主义”形成的源泉。

之后,参与讲座的拉美所研究人员对马尔丁教授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问题,双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双方均希望有机会能就拉美的东方主义与对现今中国形象的影响等相关研究课题进行更深入地探讨与合作。

计数器: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下载中心 | 网站地图 | 旧版网站 |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技术支持:北京海市经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北京1104信箱)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10

传真:010-64014011 E-mail:wang_sf@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