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资源 > 拉美概览

自然环境与人民

  时间:2007-04-26  
地理位置
  拉丁美洲是指从墨西哥起的西半球南部的整个地区。它东濒加勒比海和大西洋,与非洲大陆最近距离约2494.4千米;西临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北界墨西哥与美国界河布拉沃河(即格兰德河),与美国为邻。它包括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陆。在历史上,这一地区主要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故称拉丁美洲。此外,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岛与拉美具有相同的历史遭遇,在地理划分上,习惯地把它同拉美划在同一范畴,统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从地理位置上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范围东起南美洲大陆的最东端、巴西东北部的布朗库角(西经34°46′),西至太平洋沿岸墨西哥和美国交界处(西经117°09);北起科罗拉多河墨西哥和美国交界处(北纬32°42′),南至南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弗罗瓦德角(南纬53°54′)。而与弗罗瓦德角隔麦哲伦海峡相望的火地群岛
最南部的合恩角,则处在南美洲的最高纬度上(南纬55°59′)。这就是说,拉美陆地是从北纬32°左右到南纬55°左右,跨越南北两个半球,但其大部分处在南半球。它的主要部分处在赤道线下和南北两条回归线之间。赤道线穿过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以北几千米处和亚马孙河入海口巴西的贝伦市不远的地方。南回归线穿过南美洲大陆第一大工业区圣保罗以北的郊区;而北回归线则穿过墨西哥湾,在靠近哈瓦那的纬度上。可以说,除乌拉圭外,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均处在或部分地处在南北两条回归线之间。
  拉美地区从北到南全长1.1万千米,总面积逾207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8%,相当于欧洲大陆的3倍,其中南美洲面积(包括附近岛屿)约为179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拉美地区大陆海岸线长4.5万千米,其中南美洲海岸线长约2.87万千米,多为与山脉走向一致的侵蚀海岸。太平洋沿岸,特别是南纬10°~33°之间的一段海岸,是典型的上升断层海岸,陡崖逼临深海,几乎不存在过渡性的沿海平原和岸外大陆架,深达6000米以上的秘鲁海沟和智利海沟离海岸很近,有的地方甚至不足100千米。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太平洋沿岸,由于沉降受到海侵,海岸线比较曲折,形成较大的海湾,其中瓜亚基尔湾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海湾。智利南部海岸属峡湾型,海岸曲折,岛屿杂列。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为阿尔卑斯褶皱外带,火山众多,为太平洋沿岸火山带的一部分,沿海平原比较狭窄。墨西哥东海岸与美国南部海岸形成墨西哥湾,这一带的沿海平原一直延伸至尤卡坦半岛,一般宽度为100千米至500千米,最宽达800千米。它是由大陆边缘近期上升出露的海底形成。在南美洲大陆北部加勒比海沿岸的西段,南北走向的山脉与海岸垂直相交,海水沿山间纵谷侵入,形成伸向内陆的海湾,如达连湾、委内瑞拉湾等。整个大西洋沿岸,除巴西东海岸和布朗库角向北延伸的一段海岸外,基本上是下沉海岸,岸外有较宽的大陆架,特别是亚马孙河口向西北延伸的一段海岸和南纬30°~40°的一段大西洋沿岸,是平直低浅的溺谷型海岸,河口处多形成喇叭形三角港;有的岸段如巴西南部海岸,被淤沙封闭而形成潟湖。
  拉美大陆半岛较少,主要有与中美洲交界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18万平方千米)、墨西哥北部的加利福尼亚半岛(14.3万平方千米)、南美洲北部的瓜希拉半岛(1.4万平方千米)和智利南部的泰陶半岛(1万平方千米)。
  拉美地区岛屿较多,岛屿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北部、东部和南美洲大陆南端的沿海地区。加勒比地区岛屿由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巴哈马群岛组成,其中最大的岛为古巴岛,位于大安的列斯群岛中,北距美国佛罗里达半岛180千米,面积11.086万平方千米。南美洲大陆南端沿海岛屿主要有隔麦哲伦海峡与大陆相望的火地群岛和位于南大西洋和南极洲之间水域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后者西距阿根廷领土500多千米,目前为阿根廷与英国有主权争议的岛屿。在亚马孙河入海口处有世界最大的由河水冲积形成的马拉若岛,面积近5万平方千米,植物生长繁茂,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生态旅游胜地,当地的一种长红色羽毛的鸟是当地的特有动物。此外,拉美一些国家在远离陆地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上有一些群岛和岛屿。在大西洋上,距巴西本土1100千米有特林达岛和马丁-瓦斯岛,距巴西本土900千米有圣佩德罗-圣保罗岛,距巴西最东端布朗库角345千米有被巴西辟为国家海洋公园的费尔南多-德诺罗尼亚岛。在太平洋上,有距南美洲大陆最远的智利的复活节岛(距智利海岸3700千米),岛上有上千尊每个重90吨的"毛阿依斯"人头巨石雕像以及至今未能破译的文字符号,给这个小小的岛屿增添了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距大陆600千米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其中的马斯地岛是美洲最古老的陆地之一,因据传是《鲁宾逊飘流记》故事的发生地而久负盛名。此外,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岛屿还有智利的萨拉-戈麦斯岛;在距厄瓜多尔海岸900千米正处在赤道线下有加拉帕戈斯群岛,那里多种复杂的气候条件、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物种,为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假说和《物种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区 域 划 分
  拉美地区包括4个部分,共有33个国家和若干个未独立的地区。
  一 墨西哥
  地理位置上属北美洲,但它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从种族、文化、历史上看,属于拉丁美洲。墨西哥北部隔布拉沃河与美国接壤,南部与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和伯利兹为邻,东濒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墨西哥国土绝大部分由墨西哥高原构成,东、西、南三面有山脉环绕,高原由南向北倾斜,北部是广阔的内陆盆地;南部多火山,海拔多在2000~3000米;国土面积为1 967 183平方千米。  
  二 中美洲
  指从墨西哥南部至哥伦比亚西北部美洲大陆中段的狭窄陆地,其最窄处为巴拿马运河处,宽度仅为48千米。中美洲以尼加拉瓜湖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呈东西走向,南段呈西北-东南走向,是连接南北美洲的陆路桥梁和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战略要地。中美洲陆地面积为54万平方千米。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伯利兹、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巴拿马7个国家。
  三 南美洲
  位于西半球的南部,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西北与中美洲地峡相连,北濒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南美洲大陆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南北跨66~68个纬度,最长距离7150千米;东西最宽处是从巴西东端的布朗库角至秘鲁西北部的帕里尼亚斯角,即从西经34°46′到西经81°20′,东西宽达5100千米。南回归线以南,大陆显著收缩。南美洲陆地面积约为1797万平方千米,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委内瑞拉12个独立国家和尚未独立的法属圭亚那。其中,巴西领土面积最大,为8 547 403平方千米,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一半,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5位。
四 西印度群岛
  由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巴哈马群岛组成,自北向南呈弧状排列,并同南美洲大陆的北部海岸和中美洲东海岸一起,构成一片陆间海,即加勒比海。加勒比海东西宽约2800千米,南北长1400千米,面积为75.4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2491米。这一地区习惯上称为加勒比地区。西印度群岛中较大的岛屿多为大陆岛,较小的岛屿多属火山岛和珊瑚礁岛。岛屿面积24万平方千米,群岛中有13个国家和一些未独立地区。大安的列斯群岛中有多米尼加、古巴、海地、牙买加4个国家和美属波多黎各和英属开曼群岛等。小安的列斯群岛中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圣卢西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8个国家及英属维尔京、蒙特塞拉特岛、安圭拉和特克斯和凯科斯岛,美属维尔京,法属瓜德罗普、马提尼克,荷属安的列斯、阿鲁巴。巴哈马群岛中有巴哈马一个国家。
自 然 资 源
  拉美地区的主要部分处在低纬度和赤道线两侧,80%的地区处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和,温差较小,雨量充沛且季节分布相对均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拉美地区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给动植物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拉美地区平均海拔仅600米,海拔在3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占地区总面积的40%,海拔在300米以下的平原占60%,特别是南美洲安第斯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地域辽阔、相对平坦,为发育世界上流程最长、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系及其他众多河流提供了可能。
  拉美地区林业资源丰富,是森林覆盖面积较大的大陆。南美洲森林面积达920万平方千米,占全洲总面积的50%以上,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3%。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各岛屿的森林面积合计约70万平方千米。这一地区的热带雨林是现今世界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总面积550万平方千米,其中 330万平方千米在巴西境内,占地区热带雨林面积的60%,其余40%分布在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境内。拉美地区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据统计,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品种之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仅植物品种就多达8.6万~9万种。生长着许多可供食用、药用和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例如红木、檀香木、桃花心木、香膏木、蛇桑木、肉桂、金鸡纳树和各种椰树、棕榈树等;在安第斯山区和中美洲生长着一些名贵的云杉、雪松等经济林;沿海地带还生长着耐盐碱的红树、栲胶树等;在河漫滩地带生长着抗涝的树种和其他植物。
  拉美地区各种类型的气候条件和植被给动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形成丰富而独立的动物新热带区。亚马孙热带雨林区是世界上脊椎动物最丰富的地区,哺乳类动物、两栖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既丰富又具地区特色;鸟的种类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仅巴西就有1600种以上。
 
  拉美地区具有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巨大潜力。全地区耕地面积达1.6亿公顷,约占总面积的7.7%;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为5.7亿公顷。拉美地区普遍种植玉米、小麦、水稻、豆类等多种粮食作物和甘蔗、香蕉、可可、棉花、柑橘、咖啡等经济作物。其中巴西的咖啡、香蕉、木薯产量居世界第1位,大豆产量居世界第2位,可可产量居世界第3位。南美洲有大面积的草场、牧场,草原面积约4.4亿公顷,约占全洲总面积的25%和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4%以上,适宜大规模发展畜牧业。阿根廷的牧场面积达1.4亿公顷,潘帕斯草原是拉美著名的天然牧场,生产的大量优质牛、羊肉驰名于世。
  拉美地区河流众多,纵横交错,大的河流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以流域面积计,84%的河流注入大西洋,11%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其余5%的河流为内河。拉美地区降水量丰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的地区占大陆面积的70%;又有来自安第斯山的雪水汇集,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估计水力蕴藏量为4.67亿千瓦,约占世界水力蕴藏量的16.9%,仅巴西水力资源就达2.13亿千瓦。拉美地区已开发的水力资源约占世界水力资源的3.6%,集中在亚马孙河的一些主要支流、巴拉那河、圣弗朗西斯科河、奥里诺科河等河流上。
  拉美地区矿业资源丰富,现代工业所需最基本的20多种矿物资源的绝大部分都有,有些矿物储量居世界前列。例如墨西哥已探明石油储量达103亿吨,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为80多亿吨,均居世界前列。拉美地区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约3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阿根廷。铁矿储量约1000亿吨,巴西的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2位。铜储量约在1亿吨以上,居各洲之首,智利铜储量居世界第2位,秘鲁居世界第4位。煤蕴藏量约500亿吨,主要分布在哥伦比亚和巴西,仅哥伦比亚煤蕴藏量就多达240亿吨。此外,巴西的铍、钽、铌,苏里南和牙买加的铝土,墨西哥的银、硫磺,智利的硝石,古巴的镍,哥伦比亚的绿宝石等均居世界前列。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海岸线绵长,东西有两洋环抱,又面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渔业资源丰富,有许多天然渔场,如秘鲁、智利沿海,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巴西沿海以及南大西洋等海域都是世界重要的渔场,盛产沙丁鱼、金枪鱼、鲈鱼、鲭鱼、鳕鱼以及多种虾类。捕鱼量居世界前列。此外,拉美地区内河盛产淡水鱼,其种类多达2500~3000种以上。
人 口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1998年全球人口状况》统计,1998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总人口为4.995亿,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4%。拉美地区人口预期寿命男性为65岁,女性为71岁。城市人口比重较高,1995年城市化率为73.4%,相当于欧洲水平。预计在未来10年内,城市化率将达到85%。
  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4.995亿人口中,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1.746亿,南美洲大陆为3.249亿。在拉美地区各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巴西,1998年为1.652亿,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5位。
  据美国人口学家罗森布拉特估计,1990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有印第安人3646万,约占拉美总人口的8.2%,分布在拉美19个国家和地区。印第安人最多的国家是墨西哥(1052万)、秘鲁(1000万)、玻利维亚(420万)、危地马拉(417万)和厄瓜多尔(334万),这5国的印第安人口约占拉美印第安人总人口的90%。其他印第安人较多的国家有智利(92万)、哥伦比亚(55万)、委内瑞拉(33万)和巴西(22万)等。在南美洲,人口较多的印第安民族有:克丘亚人(约1 200万)、艾马拉人(300万)、瓜拉尼人(294万)和阿劳坎人(60万);在墨西哥和中美洲有:玛雅人(180万)、纳瓦人(320万)、奥托米人(68万)和卡克奇克尔人(73万)。
  拉美地区人口的民族-种族构成极为复杂,他们源自当今人类的所有3大基本种族,即蒙古利亚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据考证,拉美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属蒙古利亚人种;美洲大陆被"发现"后到达拉美的殖民者(主要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和后来前往美洲的欧洲移民(包括意大利人、法国人、德国人、乌克兰人以及巴尔干半岛等地人)属欧罗巴人种;17世纪至19世纪被当作奴隶陆续从非洲运进的黑人属尼格罗人种。但目前真正属于这3个人种的纯血统居民已为数不多,半数以上是上述3个人种的混血种人。
  在西方殖民者到达后的500年历史中,在拉美地区始终贯穿着各民族和种族之间复杂的融合过程。这一过程在一些国家(如阿根廷、乌拉圭、智利等)已基本结束;在另一些国家,这种融合目前仍在进行着。因此,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是当今世界上民族-种族最多样化、融合最普遍的大洲,常常被称为"种族的大融炉"。各种族的拉美居民经过漫长的种族融合过程,形成了当代的拉美居民。他们包括:印第安人、克里奥尔人(美洲土生白人的后代)、黑人、梅斯蒂索人(欧洲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穆拉托人(欧洲人与黑人的混血)和桑博人(印第安人与黑人的混血)。此外,还有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亚洲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到达美洲的"契约"劳工和移民,他们中有的保持了亚洲人的血统,有的与其他种族的居民通婚。
  关于拉美土著人的起源,存在着多种假说,归结起来大致分为两大派:迁徙论派和土生论派。迁徙论者认为,美洲土著居民源于亚洲。大约在公元前1.1万年,亚洲人趁白令海峡冰封时期迁徙到美洲大陆,由阿拉斯加逐渐东进南下,扩散到中部美洲,并经巴拿马地峡到达南美大陆。另一部分数量有限的亚洲人可能通过南太平洋,经波利尼西亚岛到达南美洲。一些人种学家对土著印第安人圆形颅骨特征同蒙古利亚人种进行比较后认为,拉美土著印第安人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有的学者则认为,南美洲印第安人头盖骨的形状更接近澳大利亚原始土著居民的头盖骨形状,因而得出结论,在蒙古种人移居美洲前,许多澳大利亚原始土著部落就已在美洲大陆生存了几千年。土生论者根据近些年来在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和委内瑞拉的考古发现,并运用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对迁徙论者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人类起源于地球的不同地区,南美印第安人文化与北美印第安人文化不属于同一种文化,但两种文化同样古老,这说明南美洲大陆古人类并非全部来自北美,有些很可能起源于南美大陆本身。
  在哥伦布到达前,美洲印第安人很不均衡地分布在这块大陆上。他们历经无数代的繁衍生息,组成了一定规模的部族和部落联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无数光照美洲史册的古代印第安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留给后人史迹最多的要数处在不同阶段的美洲三大古代文化。纪元初年形成于危地马拉高地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的玛雅文化,到公元9世纪达到全盛时期。从11 世纪起,由北向南迁徙到墨西哥中央谷地定居的托尔特克族和阿兹特克族印第安人,经过百余年的扩张和发展,先后创造了朝气蓬勃的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并一直延续到15世纪。大约在公元1200年,居住在南美洲中部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部族在的的喀喀湖至库斯科谷地一带兴起,到15世纪中叶建立了人口达1000万的强大的印卡帝国,形成了南美大陆最辉煌的印卡文化。
  据某些人口学家估计,1519年墨西哥中央高原的印第安居民有2500万;1530年南美洲大陆秘鲁的土著印第安人有1000万,哥伦比亚地区印第安人为300万;南美洲南部的阿劳坎人有100万,其他若干印第安人部落人口各以10万计;巴西的印第安人部落人口有680万。据此推测,在欧洲殖民者到达前夕,拉美地区人口约有4000万~6000万,而当时欧洲人口也只有1亿。
  自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欧洲殖民者对拉美和加勒比岛屿居民进行了野蛮的征服和殖民,不仅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灾难,而且也使他们的数量骤减。在殖民者征服美洲的最初30年中,整个西印度群岛的印第安人几乎被灭绝。另据统计,在墨西哥,土著人从1519年的2500万减少到1605年的100万;在安第斯山的秘鲁,印第安人口从1532年的900万减少到1570年的130万。在征服的最初30年中,拉美地区男性印第安人减少了80%。
  到19世纪初,当拉美新型民族国家形成时,土著印第安人居民只有778.94万。独立后200年来,拉美地区印第安人口又逐渐恢复增长,据1980年统计,已达2300万。但是,由于500多年的种族混血和融合,如今按血统划分的纯印第安人口已为数不多,人种特征已明显减弱。一般认为,按文化划分,只有保留原来土著人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表现方式并与伊比利亚文化无任何关联的印第安人居民,才可称为印第安人。事实上,印第安文化已或多或少地吸纳了伊比利亚文化的因素。近年来,拉美一些国家出于某种需要,例如为更多地占领印第安人保留地,改变了确定印第安人的标准,这就给确定印第安人口数量带来更大的困难。现今,按印第安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拉美地区国家大致可分为3类:印第安人比重较大、数目较多的国家有秘鲁、玻利维亚、危地马拉和厄瓜多尔。秘鲁全国有1000万印第安人,占总人口的41%;玻利维亚和危地马拉印第安人口分别为346万和417万,分别占总人口的54%和43%,厄瓜多尔的印第安人口约380万,占总人口的34%。印第安人占总人口比重较小的国家有巴拉圭(占3%)、尼加拉瓜(占3%)、智利(占5%)、哥斯达黎加(占5%)、巴拿马(占5%)、洪都拉斯(占5%)萨尔瓦多(占10%)和墨西哥(占11%)。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虽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并不少,约有1000多万。印第安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到3%的国家有哥伦比亚(占1%)、阿根廷(占1%)、巴西(占不到1%)和委内瑞拉(占2%)。
  世界各地以不同方式向拉美地区的移民是拉美地区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可以说,没有移民就没有拉美地区今天的人口,也就没有今天的发展和进步。
  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的欧洲产业革命时期,是欧洲向拉美地区移民的第一阶段。在此期间移民的国家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征服和殖民的300年时间里,迁入"新大陆"的欧洲移民总共有200多万。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向拉美移民进入第二阶段。随着拉美地区更深地参与世界市场,新的种植作物咖啡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跨洋运输的日益便捷以及由于欧洲工业革命后人口过剩,欧洲向拉美地区的移民开始增多。据专家们估计,到1810年,仅在西班牙美洲,欧洲移民总数就达327.6万。
  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中叶,是欧洲向拉美地区移民的第三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起,欧洲向拉美地区移民出现第一次高潮。欧洲移民的主要去向国是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古巴。1857~1940年间进入阿根廷的欧洲移民多达633万,其中的338.5万最终在阿根廷定居。其间,主要由于移民的大批进入,阿根廷人口每20年增长1倍,从1850年仅为墨西哥人口的1/10,并居古巴、秘鲁、委内瑞拉、玻利维亚、智利和哥伦比亚之后,到1900年已成为继巴西和墨西哥之后人口居第3位的国家。到1914年欧洲移民即占阿根廷居民总数的30%,其中47.4%是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移民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巴西在1884~1939年间共接纳了415.8万欧洲移民,其中34%是意大利人,29%是葡萄牙人,此外还有50万西班牙人(占14%)和17万德国人(占4.1%)。1881~1930年间有57.9万欧洲移民进入乌拉圭,其中80%定居在首都蒙得维的亚。在加勒比海最大的岛国古巴,1902~1930年间共有59.6万移民到达,其中绝大多数是西班牙人。1929~1930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结束了为期60年向拉美的第一次移民高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6~1950年出现了欧洲向拉美移民的第二次高潮。其间,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共接受了100万欧洲移民,仅阿根廷就接收了其中的56.7万。在这股移民潮中,有意大利人53.7万,西班牙人29.5万,此外还有德国人、乌克兰人等。
  在资本主义世界对外扩张和殖民时期,世界范围的贩卖黑人奴隶的罪恶勾当始终没有停止过,以非洲黑奴替代当地土著印第安人从事资源开发贯穿"新大陆"殖民统治的全过程。随着拉美经济与国际市场,主要是欧洲市场关系的日益紧密,拉美各殖民当局急需大量劳动力以缓解土著人急剧减少造成的劳动力奇缺的状况,从非洲大陆,特别是从葡属非洲国家运进大批黑奴。据史料记载,黑人奴隶是同殖民者科尔特斯和皮萨罗的征服队伍一道进入墨西哥和秘鲁的。自1502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当作奴隶运到加勒比地区的圣多明各岛后,黑人奴隶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拉美各地。1600年在秘鲁的利马居民中就有1/3是黑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居民中有1/4是奴隶。到1650年共有38万黑奴被运进拉美地区,这与当时到达拉美地区的白人殖民者一样多。18世纪末,由于新的甘蔗种植方法得到大力推广,巴西吸收黑人奴隶大量增加,其人数超过白人的50%,在某些地方,如巴伊亚州,奴隶人数要比白人多20倍。据统计,到1829年整个美洲大陆(包括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共接受了643.3万黑奴,其中448.3万留在现今称作拉丁美洲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巴西的甘蔗种植园以及其他农作物种植园,仅巴西就接受了96万。运抵美洲大陆黑奴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是男性。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大陆总人口增长缓慢,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种族的融合。
  从19世纪下半叶起,随着全世界废除了奴隶制,西方国家以"契约劳工"等形式将数以万计的亚洲人诱骗到拉美地区,他们来自中国、印度、日本、朝鲜等国。据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的30年间,被一纸为期8年的"契约"骗到拉美的中国人总共有30万,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国家秘鲁、墨西哥、智利、巴拿马以及加勒比海的古巴。仅1859~1874年间,在秘鲁就有8.7 万中国"苦力"(占总人口的2%),其中7.5 万人被役使开采鸟粪;1853~1874年间有12.4万名中国人在古巴的甘蔗种植园里当佣工;在巴拿马,中国人参加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在智利,中国人被迫从事硝石的开采;在哥伦比亚,他们在修建铁路中出卖劳动力。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总共还有12.7万华人分布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1个国家,到60年代末在拉美的华侨已达16.5万。日本移民主要是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后到达拉美的,他们主要集中在巴西。1884~1939年在巴西的日本移民接近20万,成为该国居第4位的重要民族。二次大战后初期,日本人又掀起移居拉美的浪潮,1951~1970年向巴西移民近5.6万,还有近1.5万日本人移居巴拉圭、阿根廷、玻利维亚和秘鲁。印度移民主要移居圭亚那、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格林纳达和圣卢西亚等国家。
  拉美地区各国的人口构成基本上取决于洲际间人口迁移状况,即移民的来源和数量,也取决于种族融合的程度。在历史上以欧洲移民为主要人口来源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哥斯达黎加等国,现今的居民构成以白人为主;其中,阿根廷白人占总人口的97%,乌拉圭白人占90%;吸收黑人奴隶较多的海地、牙买加、巴巴多斯、多米尼克、圣卢西亚等加勒比岛国,其居民以黑人为主;历史上的印第安人文化中心,如秘鲁、玻利维亚,居民仍以印第安人居多数;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以各种混血种人为主,其比重高达80%~90%。
  拉美是人口分布极不均衡的大陆,与其广阔的土地面积相比,又是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南美大陆尤其如此。人口的分布是一个很长的历史形成过程,是各个地区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及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抗御不利生存环境的能力。但是,鉴于种种原因,目前人口的合理空间分布仍难以实现。
  哥伦布到达美洲前,居民多聚居在内地高原上;而欧洲殖民统治时期移居拉美地区的居民多聚居在沿海的一条居民带上。
  
  在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到达美洲前,各个不同时期的古印第安文明中心是居民最集中的地区,它们都不在沿海地区。印第安人把定居点选在热带地区的高山上,特别是高原上,那里没有终年积雪,适合人类的居住。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传统农牧业区,尽管气候条件较差,但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仍为数不少,例如古印卡文明发祥地库斯科海拔为3650米,而的的喀喀湖附近高原海拔在3800米,人口都很稠密。在欧洲,例如在法国南部,居民居住在2000米高的阿尔卑斯山间小镇上被视为奇闻,而秘鲁一座3万人的城镇却坐落在海拔4300米的帕斯科山矿区。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坐落在2640米的高地上,厄瓜多尔首都基多海拔达2900米,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海拔34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首都。这些地方过去都是印第安人居民的聚居地。墨西哥城处在中央高原谷地中,海拔也在2240米,在美洲被"发现"前,那里聚居了印第安人帝国3000万人口的一半以上。
  到达美洲的欧洲殖民者和后来的移民多聚居在沿海地区,形成一条不连贯的岛状人口带,几乎一半以上的拉美人口居住在这条距海岸100千米~200千米的狭窄的人口带上。从南美大陆的东海岸看,巴西的贝伦、累西腓和萨尔瓦多等城市仍是人口密度很大的地区。从巴伊亚州起往南,人口开始减少;从维多利亚城再往南,人口又开始增多。在巴西,除贝洛奥里藏特外,没有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离海岸超过100千米;拉美最大的工业城圣保罗离大西洋沿岸的桑托斯港仅50千米,并通过圣迪斯塔卫星城与港口保持着联系。南美洲人口最多、最富裕的地区里约-贝洛奥里藏特-圣保罗三角地带,加上巴拉那州,集中了7200多万人,占巴西总人口的一半;面积仅占巴西领土3%的圣保罗州,人口就达3370万,占巴西总人口的21%以上。在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河口的拉普拉塔河地区,聚居着2000多万阿根廷居民和乌拉圭居民。从太平洋沿岸看,虽然利马、加拉加斯和智利的圣地亚哥都不是沿海城市,但离太平洋沿岸都不远。当然,这并不是说沿海地区居民稠密都是因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有的地区,如巴西东北部地区,人口稠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或其他经济原因。
  拉美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人,其中南美洲大陆为16人,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为38.4人。但拉美各地区人口密度差异很大,边远地区和内地人口稀少,被称为"绿色地狱"的亚马孙森林地区每3平方千米只有1人;而西印度群岛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90人,巴西的圣保罗州为每平方千米126.96人,里约热内卢州为291.68人,一些大城市中心区每平方千米竟多达3万~4万人。
  人口的分布和构成还受到历史上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在一些拉美国家的历史上,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某种单一作物的种植或某种单一产品的发展而形成几个不同的发展周期,人力资源的配置也随着各个发展周期而发生变化和流动,例如在巴西经济发展历史中,殖民者为开发和掠夺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参与国际市场,曾形成甘蔗周期、橡胶周期、咖啡周期和黄金周期等。在甘蔗周期里,甘蔗种植从圣维森特迅速扩展到里约热内卢和东北部,劳动力(初期是印第安人,而后是黑人奴隶)随即向沿海地区的甘蔗种植园转移;在橡胶周期,由于国际市场对天然橡胶的大量需求,采集橡胶成为当时的重要经济活动,于是许多人从沿海城镇进入亚马孙地区天然橡胶林,使那里的人口迅速膨胀。从1850年橡胶业兴旺起至1910年橡胶市场衰落时止,橡胶产地的人口增加了6倍,国民收入增加了12倍。当咖啡种植从巴西北部兴起后,很快成为巴西帝国的经济基础,随着咖啡种植向内地扩展,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咖啡种植吸收了大批劳动力,黑奴作为主要劳动力也源源不断地向内地扩散,到1822年巴西独立前,黑人占总人口的60%,其中绝大部分在咖啡种植园里劳动。后来在黄金周期到来时,成千上万的巴西劳动力被吸引到内地矿区,许多奴隶主带着自己的奴隶到矿区采金。不仅如此,黄金周期也引起了葡萄牙移民的浪潮,仅18世纪,前往巴西的欧洲移民人口就比此前增加了10倍。在阿根廷,随着18世纪潘帕斯草原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大批欧洲移民到那里定居,极大地改变了它的人口构成。但是,经济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拉美人口的不均衡分布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居民向大洋沿岸流动的趋势。
  拉美城市的发展历时约2000年,大致分为3个时期。
  古代印第安文化发展时期 在印第安文化发展的每一个主要阶段,特别是在玛雅文化、印卡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的全盛时期,都留下了古代印第安人的宝贵遗址。这些遗址记载了古代印第安人文化中心--城市发展的历史。玛雅人大约在公元8世纪建立了100多座城镇。托尔特克人建立了辉煌的图拉城;阿兹特克人在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建立起宏伟壮观的特诺奇蒂特兰城。在印卡文化的发祥地,印卡人创建了人口千万、以秘鲁为中心辐及现今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阿根廷与智利北部的大帝国,库斯科就是印卡帝国的首都。
  殖民地城市人口发展时期 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到达美洲后,就着手在他们立足的地方建立用于殖民征服和统治的基地。从在海地岛上建立第一座城镇圣多明各起,在征服和殖民的300年里,殖民者相继在南美大陆沿海地区及加勒比岛上,建立了哈瓦那、卡塔赫纳、利马、波哥大、布宜诺斯艾利斯、智利的圣地亚哥、巴西的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等城镇,改建和扩建了基多、库斯科、墨西哥城等原有的印第安人古城。随着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殖民者又在矿产区兴建了许多内地矿业城镇,如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墨西哥的塔斯科、帕楚卡、瓜纳华托、巴西的欧鲁普雷托、库亚巴等。为了便于殖民统治和对外交往,殖民者也建了一些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如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和阿卡普尔科,巴拿马的巴尔博亚和科隆,巴西的阿雷格里港等。
  独立后至二次大战后的人口加速城市化时期 19世纪上半叶,拉美各国相继获得独立后,随着欧洲移民和欧、美资金的大量流入,拉美地区成为全球初级原料生产地,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一些农牧产品产地,如巴西南部的咖啡产区、阿根廷的潘帕斯农牧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城市地位得到加强,特别是大城市集中了管理经济的全部机构,并成为摆脱农村传统控制的强大动力。拉美地区城市人口迅猛增长,1910~1960年间全区总人口增长了1.8倍,而50座大城市人口增长了5.6倍。二次大战后,拉美地区国家相继实行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工业化,城市工业飞快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1990年城市人口高达70%。
  拉美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城市化比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据统计,1995年城市人口达3.51亿,占总人口的73.4%,仅次于北美(75%),超过欧洲发达国家(73%),比亚洲(32%)和非洲(31%)高出1倍以上。从大都市化水平看,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居世界15个都市化程度最高国家之列。拉美地区的大都市化水平高于欧洲大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秘鲁首都利马分别聚集了本国1/3的人口,乌拉圭人口的1/2居住在首都蒙得维的亚,波多黎各有人口350万,其中约一半居住在首府大区圣胡安,智利的圣地亚哥人口占该国总人口的1/4。从全国第一大城市与第二或第三大城市的人口差距更能看出这种畸形发展的严重程度。例如,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人口是全国第二大城市派桑杜人口的20倍,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人口分别是比利亚里卡和恩卡纳西翁人口的12 倍和13倍,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人口相当于利蒙或蓬塔雷纳斯的10倍。在世界大都市排名中,墨西哥城和圣保罗都位居前列,它们的居民分别是1700万和1550万。巴西的圣保罗州居民城市化率高达92.79%。
  拉美地区在世界各大洲中是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拉美地区人口增长率高有以下3个原因:一是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和某些地方性疾病得到防治,使原本很高的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下降;二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存在着多生子女就是"多一份经济来源"、失业和年老后多一份保障的观念,居民中盛行无节制生育传统;三是育龄妇女节制生育措施没有得到贯彻,特别是有些国家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教会反对各种非自然性的避孕方法,反对计划生育,也阻碍了对人口过快增长的控制。在此情况下,拉美地区保持人口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的"高低高"模式。
  面对长期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就业、贫困化、财富分配不均、生活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拉美国家开始正视人口增长的严峻形势,反思过去的人口政策,并逐步认识到忽视人口控制的后果。1982年12月在巴西利亚举行了"西半球人口与发展问题议员会议",提出了"负责任的生育"计划,主要是向城市贫困阶层宣传计划生育知识。有的国家已从过去的鼓励人口增长转向控制人口增长,并以法律形式对人口的增长加以规范;有的国家正在逐步推广包括使用避孕工具在内的计划生育措施;更多的国家正在为实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作舆论准备。
语 言
  一般认为,在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前,拉美地区印第安语言存在着9大语系和数目众多的语族、语支。据语言学家统计,在全世界2796种语言中,拉美地区印第安人使用的语言多达879种。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后,在强行推行它们的殖民体制、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强行推广它们的语言和文字。在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国王从殖民初期起就下令采取各种措施普及西班牙语,使其成为殖民地的官方语言。但是在欧洲殖民者同当地土著居民和非洲黑人奴隶的长期和广泛接触中,西班牙语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其他语言中的大量词汇,例如地名、人名、神名、特有动植物名称、官职名称、服饰名称、乐器名称等,同时,它本身在词汇、语音和语调方面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便形成一种有别于宗主国语言的独具美洲特色的西班牙语,成为西属殖民地的官方语言。
  目前,历史上的古印第安文化中心或土著人在居民中占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除使用原宗主国语言外,多通用某种土著语言。在原西属美洲18个殖民地中,除使用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外,秘鲁还使用克丘亚语和艾马拉语等30多种语言,其中库斯科省和阿亚库乔省99%的人口讲克丘亚语;巴拉圭还通用瓜拉尼语;在墨西哥1000多万印第安人中,有300多万讲西班牙语,其余的讲土语,在尤卡坦半岛的梅里达使用玛雅语;危地马拉也使用玛雅语、基切语等23种土语;智利在其印第安人聚居地使用马普切语;萨尔瓦多土著居民使用纳华语;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的印第安人通用克丘亚语、艾马拉语和瓜拉尼语;波多黎各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但也通用英语;在其他一些原西属殖民地,如古巴、巴拿马、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乌拉圭、阿根廷、哥斯达黎加等,仅使用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在原葡属殖民地巴西,除官方语言葡萄牙语外,目前印第安人还使用170种土语。在原法国殖民地海地、法属圭亚那,法语和克里奥尔语同为官方语言,90%的海地居民讲一种混合的克里奥尔法语。在原荷兰殖民地苏里南,官方语言为荷兰语,也通用一种混合的苏里南语(又称斯拉南通戈语)。在伯利兹、圭亚那、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官方语言为英语,但伯利兹近半数居民也讲西班牙语和英、法、西语混合的克里奥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