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资源 > 拉美概览

经济

  时间:2007-04-26  

独立战争以前时期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拉美大陆上存在着多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在阿根廷等地,印第安人主要从事狩猎和捕鱼;在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中,土著人以刀耕火种为生;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卡人修筑了灌溉系统,从事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活动和一些制作工艺品的手工业活动。

西班牙殖民者的到达使新大陆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殖民地时期之初,西班牙王室对殖民地农业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放任自流政策,甚至鼓励殖民地推广或试种小麦和水稻等农作物。但是,16世纪以后,由于殖民地的农业发展已足以损害宗主国的农业利益,西班牙王室遂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农业政策:首先,严格限制、甚至禁止殖民地从事有损于宗主国农业利益的农业生产活动。其次,对于殖民地居民必需而宗主国难以满足需求的小麦和水稻等粮食作物,则允许其在地方市场需要的限度内发展。第三,对于能在宗主国和国际市场上获取暴利的热带和亚热带农作物,大力鼓励其发展。

大量贵金属的发现使西班牙开始重视美洲殖民地。为了控制西属美洲和独占殖民地的金银,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采取了贸易垄断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由王室指定的船队按规定时间和航线往返美洲;非西班牙产品不得输入西属美洲;西属美洲殖民地内的各辖区不得进行贸易。这一贸易垄断政策延续了 300年。毫无疑问,这种贸易政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西属美洲的生产多样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而且也使该地区进一步依赖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独立战争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独立战争虽然未能改变拉美的发展模式,但对拉美的对外经济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独立战争结束了宗主国强加的贸易垄断,从而使拉美国家能将其出口产品销售到最能有利可图的市场,同时从最佳的市场进口各种商品。其次,随着独立国家的出现,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事实上的关税同盟被各国自行制定的关税制度取而代之。第三,独立战争还使拉美获得了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本的机会。但是,由于经营不善和营私舞弊等原因,几乎所有发行债券的拉美国家政府都于19世纪20年代陷入了倒账的困境。
独立战争后,在许多国家,由于政局不稳等原因,资本外流日益严重,许多矿井和大庄园因缺乏资本而处于瘫痪状态。此外,新独立国家为扩充军队、保护边界和维系政府部门的运转,政府的经常性开支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巨额财政赤字。

拉美国家努力通过扩大初级产品出口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独立后的数十年内,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日趋定型。19世纪中叶,一些初级产品已主宰拉美的出口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世纪70年代后,拉美的初级产品产量和出口量迅速上升。在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加速运转的过程中,拉美国家逐渐分化为3类:温带农产品出口国、热带农产品出口国、矿产品出口国。

拉美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在19世纪70年代后加速运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外部因素而言,自19世纪70年代起,国际分工体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导致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量成倍增长,也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并使国际分工向较为完善的体系推进。在这一体系内,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初级产品的需求量更大了,两者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因此拉美的初级产品生产者的作用也更为突出。此外,拉美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的加快运转与19世纪下半叶进入该地区的大量外国资本不无关系。当时,一方面由于拉美国家的投资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由于超越国界的资本运动几乎不受任何正规的限制,进入拉美的外国资本在数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就内部因素而言,拉美国家采取的措施无疑是促使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加速运转的主要因素。第一,由于许多拉美国家废除了奴隶制,加之霍乱、天花和百日咳等疾病使死亡率上升,拉美的人口增长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十分严重。对此,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先后通过了移民法或制定了移民计划,吸引外国移民。第二,一些国家制定了将教会或各种慈善机构拥有的土地所有权移交给私人的法律,有些国家则采用购买或租赁的方式来转让这类土地的所有权;一些国家的政府不时使用武力来赶走土著居民,并占领他们的土地;开垦新的土地,如墨西哥和中美洲等地的耕作区从已被开发的高原地区拓展到亚热带区域和沿海地区,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则把草场向内地大草原扩展;利用国有土地和大庄园中的闲置土地。第三,大力发展基础设施。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还使拉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长期处于半封建状态的上层分子成了具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其次,直接或间接为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服务的人员(如铁路工人、码头工人、律师、批发商、医生和教师,等等)不断增多,其作用和地位也日益提高;第三,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

但是,拉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在从成型到加速运转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第一,它使财富更加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以土地为例,为了提高初级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大庄园主竞相扩大自己的土地拥有量,其结果是,土地作为财富的主要来源,越来越为少数人控制。第二,它使拉美经济和社会中的"二元化"更为突出。例如,在初级产品部门日益"繁荣"的同时,其他部门(尤其是传统手工业)却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又如,初级产品的产区、沿海地区和首都等大城市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其他地区则未能从初级产品中得益。

20世纪初,拉美经济虽然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但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依然严重依赖于出口部门。上述特点使拉美经济变得十分脆弱。因此,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给拉美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后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拉美经济在短短25年中面临第3次巨大的外部冲击(前两次分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尽管前两次冲击带来的影响较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后者的影响无论在质和量的方面较之前两次都有很大的不同。1940年,轴心国已控制了从挪威到地中海的很长一段的欧洲海岸线。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拉美出口商品加入欧洲市场的许多机会,尽管拉美在战争初期持中立立场。此外,由于英国进入了战时经济状态,只有最重要的基本必需品方可进入英国市场,因此,一些拉美国家的出口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战争爆发后,一方面由于欧洲国家忙于战事而减少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则由于战火影响了洲际运输线,拉美国家难以用充足的硬通货进口工业制成品。这一状况使拉美国家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更为突出。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拉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其他拉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开始起步。

五六十年代是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所谓"容易阶段"。这一阶段进展顺利,因此被视为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拉美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保护国内市场、积极支?quot;幼稚工业"、建立国有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利用外国资本和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在"黄金时期"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

60年代初期,人们普遍认为,拉美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会通过扩大内部市场来重振本地区的内向型发展模式。然而,60年代后期起,这一看法发生了变化,因为一体化并未带来预期效果,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优势逐渐减少,而这一模式固有的缺陷则愈益明显。

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弊端与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系列不利的外部因素结合在一起,终于使拉美在80年代陷入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80年代后期以来的经济改革

债务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开始实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紧缩计划。该计划以控制国内总需求为基本手段,以对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消除外部失衡、对内控制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复苏为目标。为此,拉美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压缩进口,其中包括生产性投入;第二,削减公共部门开支;第三,紧缩货币政策,冻结物价和工资。

这一紧缩性调整计划的成效是双重性的。虽然压缩进口后国际收支状况得到了改善,但生产活动则陷入了萧条。由于削减了公共部门开支,社会发展项目受到了不良影响。而通货膨胀率却依然居高不下。此外,冻结工资后,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紧缩性调整计划的失效迫使拉美国家寻求摆脱危机的其他措施。在"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下,在一系列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拉美国家终于自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以贸易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

拉美国家对国有企业实施的私有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进行。第一,直接出售,即把企业直接出卖给私人投资者。这种出卖法通常采用竞标程序,以便使政府获得一个较高的价格。第二,公开上市,即把企业的股份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出售,有时也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第三,管理人员和雇员购买,即把国有企业直接出售给本企业的工人或管理人员。第四,合资,即把国有企业的部分产权直接出售给私人投资者,其余部分由政府保留。出售的那部分通常会成为一个新的公司。第五,特许经营权和租赁。即私人公司在特定时间内(通常为1530年),向国有企业租赁资产并接管其经营活动;有时还可在租赁期满时购买这家企业。私人公司在支付租金后可保留所有经营利润。特许经营权与租赁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特许经营权的获得者有责任承担部分或所有新的投资,而租赁者则不必进行投资,仅仅负责现有的经营活动

进入90年代后,拉美的改革不断深化,许多国家开始在税收、金融、劳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进行改革。

一 税制改革 改革前拉美税制的不合理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它的多重税率无功效可言,复杂的税率居于很高的水平,从而扭曲了企业的决策,也使居民的储蓄积极性受到了损害。政府试图通过税收的杠杆作用促进投资或发展某些部门。但是,由于税收机构软弱,免税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因而"寻租"行为十分严重。进入90年代后,拉美税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方向是实现中性化,并在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使税制简化,力求获得更多的的税收。拉美的税制改革主要包括:第一,多征国内税,少征外贸税。第二,为了减缓征税对生产和储蓄的扭曲效应,20多个国家对消费采纳了增值税。第三,降低公司的利润税率。第四,为了实现公平,个人所得税仍然保留着多种不同的税率,但税率已被降低。第五,为了改善征税工作,14个国家已建立了监督大税户的特殊机构。大多数税收管理机构已放弃了过去那种根据税收划分功能的做法,采用了更为有效的组织形式。

二 金融改革 改革前拉美国家的金融体系受政府垄断的程度很高,金融体制高度分割,"金融压抑"司空见惯,银行效率低下。 进入90年代后,拉美国家加快了金融改革的步伐。改革的重点是:降低政府在配置银行信贷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放开存款和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这些改革措施使拉美的金融体制朝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建立一个有效的的管理体系这两个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金融改革后,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银行危机的"传播效应"更大、更快。可见,金融自由化不是解决"金融压抑"的惟一途径。

三 劳工制度改革 改革前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有力干预和工会组织具有的"战斗性",使拉美国家的劳工制度具有强烈的"刚性"。总的说来,旧劳工制度的原则是为了确保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使工人不因失业、疾病和年老而蒙受损失。但是,这些目标并没有完全达到,因为解雇和停聘带来的高昂而不稳定的成本,导致劳动力的过度流动,而居高不下的非工资成本则助长了非正规部门的扩大。进入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开始进行劳工制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减少解雇雇员的成本和简化招聘临时工的程序,使雇员和雇主的关系更加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四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改革前拉美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保障机构主要由政府部门管理。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好处与个人缴纳的份金没有联系,从而增加了未来支付巨额养老金的义务,降低了财政储备的水平。第三,覆盖面小。进入90年代后,一些拉美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这一改革的共同点是建立一个以个人资本化原则为基础的私人养老金基金。为了尊重养老金制度业已承担的义务,同时保证提供基本的或最低的养老金,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和乌拉圭等国在改革中力求用各种方法使新的资本化制度与旧的公共制度联系在一起。这种做法至少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旧制度的财政失衡。此外,新建立的养老金基金还为提高储蓄和发挥私人资本的作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经济改革增强了拉美各国国民经济的活力,但是,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也产生了以下一些副作用:第一,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越来越明显,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第二,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许多竞争力弱的民族企业陷入了困境。第三,在降低贸易壁垒后,进口大幅度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处于不利的地位。第四,国有企业私有化使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生产集中不断加强。此外,私有化使失业问题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