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七载稳健经营 成就“改变”传奇

作者:周志伟  时间:2009-05-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2年10月,卢拉在自己的第4次总统竞选中凭着“改变”的口号成功登上巴西的权力顶峰,缔造了一个“从擦鞋匠到总统”的巴西神话。其实,卢拉提出的这个“改变”的竞选口号蕴含着不同层面的含义:其一,卢拉首先需要改变自身,改变其激进左派的身份,最大限度赢取更多阶层的支持;其二,卢拉要改变巴西的国家命运,将巴西的定位从“永远的潜在大国”转变为“现实大国”。因此,“改变了什么”、“怎样改变”和“改变得如何”成为我们评判卢拉政府的执政业绩的关键所在。概括而言,卢拉政府的执政业绩主要体现在稳定民主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改革社会政策和施行自信外交四个方面。

保持民主体制的稳定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投身工人运动,到先后四次参加总统竞选,卢拉一直是巴西激进左派的代表人物。前三次竞选总统(1989年、1994年和1998年)的失败,使卢拉改变了此前的激进主张,从拉美左派领军人物变为拉美地区温和左派的代表,而卢拉的当选从另一侧面也证明巴西民主制度的巩固。上台执政后,卢拉较好地保持了民主体制的稳定和完善。2006年10月成功获得连任后,卢拉组建了包括左翼、中左翼、中右翼、右翼政党在内的10多个政党组成的执政联盟,这是巴西历史上规模最庞大的执政联盟,这一时期也是巴西党派界限最模糊的一个阶段。卢拉曾明确表示自己“不能再算左派”,并且他将这种转变定性为“理念的成熟”。卢拉激进主张的转变和广泛执政联盟的建立有效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和民主体制的巩固,并使巴西较快地度过了因2002年大选引发的金融动荡,逐渐恢复了国内外金融市场对巴西的信心。卢拉的转变不仅摘掉了欧美扣给他“邪恶轴心”的帽子,而且还赢得了“民主卫士”的称号。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自2003年执政以来,卢拉政府坚持将初级财政盈余目标制、浮动汇率和控制通胀作为其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谨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使巴西进入自20世纪70年代“巴西经济奇迹”以来最快、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2003—2008年,巴西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比前任卡多佐执政8年(1994—2002年)的年均增长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的增长率达到了5.7%,创下了自1994年以来的经济最快增速,巴西由此重返世界经济十强行列。人均GDP则从2002年的2800美元增至2008年的将近7000美元,实现了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另外,卢拉执政期间,绝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均创造了巴西历史最佳:通货膨胀率保持在低位水平;基准利率降至10多年以来的最低点;公共财政状况得到改善;进出口贸易年均增幅超过了40%;外债降至历史最低,提前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巴黎俱乐部的债务;外国直接投资一年上一个台阶;外汇储备从2002年底的370亿美元增至2008年底的2000多亿美元;国家风险指数一度降至150点以下;生物能源的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使巴西成为世界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先锋。2008年上半年,标准普尔、加拿大信用评级机构DBRS公司、惠誉国际相继将巴西的信用等级提高为“投资级”,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公认,巴西的宏观经济形势得到根本改善,中期经济增长前景较为乐观。正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善,巴西成为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经济最为稳定的国家之一。

社会政策深入民心

卢拉在2002年竞选期间曾提出“帮巴西穷人实现一日三餐”是自己的最大使命,将保护穷人的生存权提升至政府政策的优先目标。执政6年来,卢拉政府推行以“零饥饿计划”和“家庭救助金计划”为主的一系列社会政策,政府反贫困的决心和努力取得很好的效果:巴西贫困人口的收入在过去5年间增长了22%,而富裕人口收入的增幅则只有4.9%;1991—2001年,巴西新增就业岗位仅为320万,而卢拉在自己首任的4年中(2003—2006年)便创造了465万个就业岗位;工人最低工资也从2003年初的200雷亚尔升至2009年初的465雷亚尔,达到了20多年以来的最高值;种族和性别收入差距有所缩减;中产阶级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42%升至52%;赤贫人口数量在卢拉首任4年内减少了27.7%,超过前任卡多佐8年任期24.3%的降幅。另外,卢拉还努力向发展中国家推介“零饥饿计划”,实现本国社会政策的国际化,以此塑造巴西的国际新形象,使巴西成为世界反贫运动的先锋。

自信外交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外交方面,卢拉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据巴西统计,截至卢拉此次“亚洲三国行”(沙特、中国、土耳其)为止,卢拉在6年中总共出访186次,出国访问天数达到357天(约占其任期总天数的15%以上),超过了卡多佐8年任期的347天。通过有效运用“总统外交”、“贸易外交”、“文化外交”、“慷慨外交”和“乙醇外交”等多种外交手段,卢拉政府大大拓宽了巴西外交领域,实现了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和出口产品的多样化,增强了巴西经济发展的自主权,提升了巴西在拉美地区的领导国地位,推进了南美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扩大了巴西在联合国改革和WTO多哈回合谈判等国际事务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巴西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正是在这种“积极且自信”的国际战略带动下,卢拉执政以来的这段时期也是巴西国际影响力获得提升的重要阶段。巴西外长阿莫林为此多次强调,外交是卢拉政府得分最高的领域。

凭借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有效的政府治理和积极的外交攻略,卢拉荣登美国《新闻周刊》评选的“2008年度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中的第18位,超过了巴菲特、比尔·盖茨、斯特劳斯·卡恩等国际风云人物的排名,《新闻周刊》给予卢拉的评价是“自就任总统以来,他将巴西建成为经济最稳定的新兴国家之一”。而早在4月份的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称卢拉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政治家之一。从2003年1月就任总统至今,卢拉给巴西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改变。2008年12月,巴西著名的民调机构Datafolha的民意调查显示,70%的巴西民众给予卢拉政府政策“很好或好”的评价,而卢拉也成为巴西历史上民意支持率最高的总统。超高的民意支持率是卢拉当选总统并赢得连任的基础,也是对其执政业绩的认可,“穷人的代表”和“穷国的代言人”成为卢拉总统的代名词。

作为总统的卢拉是幸运的,他从其前任卡多佐总统那里继承了多项内政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卢拉也是成功的,他基本兑现了自己的竞选承诺,实现了“改变”和“继承”之间的平衡。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卢拉“加速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同时也是检验卢拉执政效果的“试金石”,他所取得的业绩让巴西在应对危机中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并具备应对危机的比较优势,从而使巴西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中“经济稳定的模范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5-26 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