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帝国在拉美:经济霸权与外交策略
内容提要 英帝国作为新殖民者在拉美成功挑战了西、葡老殖民者,同时又适应了来自美、德等国实力上升时期的挑战。英帝国进入拉美的历史动因主要受经济利益驱动,在“大不列颠治世”背景下,英帝国崇尚与拉美的自由贸易,并不断扩大投资和货款。英帝国以竞争、合作甚至妥协等方式与其他大国在拉美谋求共存,但拉美的经济民族主义使英国的经济利益受损,同时英国在拉美也遭受市场饱和、投资失败、债务纠纷等多种经济风险。
关键词 英帝国 国际体系 殖民主义 经济霸权 经济依附
近代史上,西欧大国在拉美的兴衰更替是伴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对外殖民的多个阶段而发生的,它们受财富动机和商业利益的驱使,在拉美这片广袤的大陆上相互争夺、恶性竞争,多次爆发战争。英国在历史上作为对西班牙、葡萄牙老殖民主义的挑战者,不断扩大自己在拉美的商业利益,并建立了经济霸权,但随后又不得不应对来自美国、德国等国家的竞争与挑战。在“大不列颠治世”历史背景下,英帝国对拉美的外交颇具特色。本文以1815-1914年英帝国与拉美的关系为背景,重点分析英帝国对拉美外交的策略特点及其经验教训。
一 英帝国对拉美关系的历史动因
英国对拉美的兴趣可追溯到16世纪末,同其他欧洲海洋大国一样,英格兰看重西属美洲的重金属财富。在17-18世纪期间,英国一直与西班牙、法国等国在拉美争夺殖民据点,其中加勒比和中美洲是英国争夺的地缘战略重点,同时英国还对西属美洲殖民地进行大量的海盗劫掠和走私贸易活动。
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特别是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因在欧洲和拉美的市场受到冲击,英国国内出现了包括政治家、制造商、贸易商及海军的一批强势游说集团,向英政府施加压力,提出征服西属美洲的设想。受巨大的商业利益诱惑,在拉美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企图吞并西班牙在拉美的一些殖民地。1806-1807年,英国海军入侵拉普拉塔河。此外,英国还制定了向委内瑞拉、墨西哥派遣军队的计划,但英国在拉美的军事计划和行动并没有成功。
19世纪前半期,英国主要是看重商贸利益。在英国确立全球霸权的过程中,拉美诸国先后独立,英国与拉美建立了密切的贸易、金融和政治关系,一些历史学家把英国在拉美的存在描述为“无形帝国”。
1815-1870年,英国拥有着无可挑战的全球霸权,其在拉美的主导地位不难解释。英国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当时的“世界工厂”。伦敦是当时世界上资本输出的主要城市之一,而且英国还拥有着世界海运能力的一半以上以及强大的海军。根据19世纪的国际劳动分工,英国与拉美在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英国向拉美出口工业制成品和资本产品,而从拉美进口矿石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简言之,英国对拉美关系主要受英国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动力所驱使。
第一,对“战略物资”的进口需求动力。基于工业革命、城市化等原因,英国对拉美的矿产品、粮食等初级产品有着巨大的进口需求,而且拉美不同种类的初级产品对英国的重要性也是随着其发展阶段而变化。例如,对18世纪的英国来说,糖成了珍贵物品,其价值与西班牙帝国生产的黄金与白银相当;1700年,英国人每人平均食用4磅糖,到1750年,每人对糖的平均消耗量翻了一番。鉴于国内对糖的消费需求,英国当时极其看重加勒比的产糖地。到18世纪中期,牙买加成为英国在加勒比地区最重要的殖民地,也是英国糖的主要供应地。可以说,糖在历史上是影响英国与加勒比地区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为扩大海外出口市场的竞争。在拉美独立之前,英国在拉美已具备了强大的商业影响,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在拉美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英国的商业攻势下,西班牙、葡萄牙作为老殖民者的经济独立性逐渐减弱,而拉美殖民地则更多地受到英国的影响。特别是在拉美独立战争期间,出现了英国对拉美出口的繁荣期。随着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日益巩固,英国迫切需要扩大对拉美的出口。1860年,拉美占英国对外出口比重的7%,至1913年这一比重已上升到11%。
第三,资本输出的需要。19世纪50年代之后,英国向拉美的投资、贷款加速,截至1879年,英国在拉美的投资不到2亿英镑。至1890年,英国在拉美的资本存量超过了4. 22亿英镑,其中约1. 9亿英镑是拉美国家的政府债券,2. 33亿英镑是企业投资,有200多家英国企业进人拉美。换言之,19世纪80年代,在英国对拉美投资的“繁荣”期,投资主要集中在农业、矿业、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英国在拉美投资对象国也是相对集中,主要是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南美国家。
截至一战前,英国是拉美的最大投资国,占整个地区所吸纳外国投资的比重超过50%。据有关机构估算,1913年,英国在拉美的投资约10亿英镑,而美国、法国和德国在拉美的投资分别约为3. 4亿英镑、3. 3亿英镑和1. 9亿英镑。1915年,在南美,5家英国银行有70个分行,5家德国银行有40个分行。1890-1915年,英、德两国在阿根廷、巴西、乌拉圭投资约40亿美元,从而支配了这3个国家全部贸易的46 % o南美国家在金融上高度依赖英国,特别是阿根廷对英国的依赖更加严重。
19世纪可堪称是“英国人的世纪”,英帝国是向拉美施加影响最重要的区域外大国。鉴于英国在拉美的贸易、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英国在拉美的经济霸权又被一些国外学者描述为“商业帝国主义”。
二 英帝国对拉美外交的策略特点
拉美国家独立后,英帝国对拉美外交是在主权国家体系内发生关系的,采取的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与西班牙、葡萄牙老殖民主义者截然不同。英国在拉美所面临的地区环境是:一方面要应对西班牙及其盟友的残存势力的反攻;另一方面,又要提防来自美国、德国等后起大国的新挑战。因受欧洲均势和美国牵制的影响,英国对拉美实施间接的、半殖民统治,其强权外交一直是为经济利益扩张服务,采取的外交手段主要是向新独立的拉美国家进行政治渗透,同时利用拉美国家对英国的经济依赖,迫使拉美国家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
第一,在政治上支持拉美独立,以换取市场机会。拉美独立战争为英国的商品敞开了大门,处在起义中的西属殖民地纷纷向英国派出外交代表,与英国谈判,并以允许英国自由贸易作为交换,要求英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给予支持。拉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都赞同与英国联合,并把它作为未来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英国利用有利的政治时机,与墨西哥、哥伦比亚、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签署了贸易协议。
以英国在巴西独立时的作用为例。1807年,法国军队进攻里斯本,英国建议葡萄牙宫廷迁往巴西。为获得在巴西的商业特权,英国保证将葡萄牙王室安全运往新大陆,而后者答应英国与葡属美洲间的优惠关税贸易。1822年巴西独立后,英国急切地想承认巴西,但又不愿丧失在葡萄牙的影响力和市场。后考虑到在巴西的巨大商业利益,英国承认巴西并与之建交,成功调停了葡萄牙和巴西之间的外交僵局。巴西为此同意与英国签署一系列条约,继续对英国货物实施优惠关税。
尽管英国在表面上对拉美的独立战争保持“中立”态度,但它明确要求西班牙不能对拉美继续实施贸易垄断,拉美各国必须正式对英国开放市场。实际上,英国以“非官方”的形式参与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和玻利维亚的独立进程,提供了一些人力、船舶和军用物资等方面的援助。1824年,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声称:西属美洲获得了自由,若管理得当,这个大陆必将是英国人的。
第二,以间接的政治手段施加地缘政治影响,确保经济利益和贸易通道安全。随着英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不断上升,英国奉行旨在控制拉美大陆各大河,特别是拉普拉塔河出海口的政策,同时英国在拉美尽量保持一些需要外交调停的冲突因素。英国在1826-1828年策划乌拉圭独立,通过这个弱小国家,可逐步排除巴拉圭和阿根廷所设置的民族主义障碍,从而顺利进人南美大陆腹地和其他河流流域。英国还介入了1864-1870年的巴拉圭战争,在英国驻阿根廷大使策划下,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秘密签订共同反对巴拉圭的三国同盟条约,结果是巴拉圭战败,部分领土被瓜分。
除拉普拉塔河之外,英国还极力争夺中美洲地峡运河的开采权和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的大西洋人海口。19世纪,英、美两国一直在中美洲争夺势力范围,彼此都试图开凿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从而控制跨越两洋的贸易通道。奥里诺科河是南美洲北部的主要商业动脉,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在该河入海口存在边界争端,英国一度派兵强力干涉,英、委的争端直到1895-1896年因美国的干涉才得以解决。
从17世纪开始,英国一直想方设法把它在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领土上的入侵行为合法化。英国利用不同印第安人族群的分歧,创造了一个所谓的
“莫斯基蒂亚王国”,并宣布其为英国的保护国。但英国的战略幻想很快破灭了,主要是由于受到美国的竞争和压力。与此同时,英国还是中美洲联邦
瓦解(1823-1839年)的关键因素,因为中美洲地峡一旦分割和削弱,就更容易促进英国的利益。为了得到伯利兹等地区,当时英国驻该地区的领事以提供贷款和武器等方式暗中操纵中美洲事务,造成中美洲联邦的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激烈斗争,最终加速了中美洲联邦的瓦解。
第三,扶持利益代理人,以炮舰外交相配合。拉美国家独立后,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分歧与斗争不断,英国极力扶持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派别,主要做法是支持接受外国经济渗透的自由派,打击拉美的民族主义势力。墨西哥、巴拉圭、乌拉圭等国的民族主义较强,这与英国的自由贸易主张相悖,损害了英国的经济利益,为此英国与上述国家的亲英自由派联合,竭力消除影响其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政治因素。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智利承诺向英国开放硝石矿开采业务,并继续偿还英国的债务,但秘鲁、玻利维亚停止偿还英国贷款,且秘鲁还对硝石矿实行了国有化,严重损害了英国的利益。智利由此在1879-1885年的太平洋战争中获得了英国商人集团的支持,最后赢得了战争,而秘、玻两国战败,玻利维亚还由此丧失了出海口。英国商人此后不仅直接投资开发智利的硝石矿,而且还通过在当地成立银行,为硝石矿的生产经营活动和铁路建设提供信贷。实际上,英国以投资、贷款及贸易等多种经济手段掌控了智利的硝石产业。
为扩大贸易或强迫偿还债务,英国多次对拉美国家实施政治压力或直接军事威胁。为保护英国的贷款、贸易等经济利益,1834-1854年,英国驻中美洲的外交代表以强硬的政治姿态向该地区施压,要么强迫债务国以关税为抵押,要么以债务相要挟接受其在中美洲地峡上的领土扩张要求,或者以海上封锁相威胁。1824-1825年,考虑到墨西哥的贷款偿还能力有限,英国强迫墨政府必须以海关的关税收人为英国银行贷款做担保。1861年,因外债偿还问题,英国联合法国、西班牙对墨西哥进行干涉。19世纪40年代,英、法两国一度封锁拉普拉塔河。1902-1903年,为迫使委内瑞拉偿还债务和赔偿在委内瑞拉内战中遭受的经济损失,英、德两国派出军舰封锁委内瑞拉港口,最后委政府提出和解,把部分海关税收收人作为赔款,以解除封锁。
第四,避免与美国发生对抗、冲突,接受并适应美国在拉美不断上升的影响力。英国在拉美一直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地缘政治及经济利益的竞争和挑战。随着美国实力的上升以及在拉美的利益扩张,英国尽力避免与美国发生对抗和冲突,并接受美国
在拉美影响力不断上升的事实。在拉美独立战争、巴拉圭战争、太平洋战争及开凿巴拿马运河等影响拉美历史进程的诸多重大事件中,都隐含着英、美两国在拉美的暗中竞争、妥协或合作。
美国1823年出台“门罗宣言”,这是英、美两国在拉美的首次政治交锋。当时英国希望美国能够与之联合,发表声明共同应对“神圣同盟”对拉美的干涉,却遭到了美国的拒绝。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希望利用西属殖民地人民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机会,与美国合作,扩大英国在拉丁美洲的利益和影响。然而,美国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认为,美国在向大国发展的过程中,在拉美与英国的利益肯定会发生冲突。鉴于英国是大国,因此美国必须在某些领域与英国合作,也要尽可能与英国竞争,但不应当放过任何机会确定美国的地位和利益。这便是美国出台“门罗宣言”决策的逻辑背景,也可被视为与英国在拉美竞争的政治宣言。
随着美国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化、工业化强国,英国在拉美的政治、贸易和金融优势面临美国挑战的压力越来越大,并对美国作了适当妥协。譬如,美国因受中美洲运河和商业利益的驱动而陷入与英国直接对抗,两国都试图阻止对方主导这个区域。1850年,英、美两国签署《克莱顿一布尔沃条约》,两国紧张关系得到缓和,表明英国愿意与美国一起分享在中美洲的地位。
1890-1900年,美国赢得了美西战争,并以军事胁迫调解了委内瑞拉与英属圭亚那的边界争端,这标志着美国在拉美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美西战争中,美国获得了英国的支持。英国承认美国在加勒比地区拥有压倒优势,并允许美国放手进攻西班牙,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支持英国在远东事务方面对抗俄国。英国支持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它与德国关系日趋紧张,在国际上渐趋孤立。1895年,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向国会提出特别咨文,要求英国将委内瑞拉与英属圭亚那的纠纷交由美国仲裁,由此造成英美关系紧张。当时英国考虑到与德国的矛盾日益加深,且与俄国在远东的争夺也日趋激烈,最终向美国作出妥协。
事实上,德国对欧洲威胁的上升影响了美洲国家间的关系。由于英国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日益担心德国崛起所带来的威胁,为此更加注重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英国的政治家们设想,欧洲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即使不支持英国,也将会保持中立,但代价就是把西半球拱手让给了美国。
总体而言,随着自身实力的上升,美国在西半球不断将西班牙、英国等欧洲势力排挤出去,最终确立其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在这一过程中,英国没有直接与美国的攻势对抗,与之相反,正如1913年英国首相所说,英国接受美国影响力上升甚至会超过英国这样的事实。
三 英帝国对拉美外交的成败得失
经济利益是英国向拉美扩张的历史动力,特别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而支撑这种经济利益是由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利益集团构成的。在英帝国扩张中走在最前列的,不是英国的外交、海军、陆军与殖民大臣,而是那些雄心勃勃的商人、船主、殖民地官吏、冒险家和军队军官。
在实力上升时期,英国对西班牙、葡萄牙两大老牌殖民帝国不惜一切手段进行挑战,包括海盗、走私或以战争的方式。这是英国作为挑战国实力还不够强大时所采取的措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试图对拉美实行武力征服,但因遭到了拉美本地的强力抵抗而失败。受商业利益刺激,1806年,英国海军主动进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英军很快取得胜利,提出以阿根廷作为保护国为条件支持阿根廷独立,但遭到了克里奥尔人和半岛人的顽强抵抗,英军被击溃,被迫撤离。
尽管英国与欧洲其他列强在拉美有竞争,但也有合作,当共同利益在拉美受到本地政治势力威胁时,英国与其他列强会加强合作。英国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实力大大提升,但考虑到西班牙对拉美的殖民影响、西欧列强以及美国的制衡,英国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建立“有形帝国”。
在整个19世纪,拉美在欧洲列强对外关系中相对处于边缘地位,而英国在拉美享有绝对的经济霸权。英国是拉美政府债务的主要持有者、拉美的主要投资者,也是拉美的主要贸易伙伴。尽管德国和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迅速扩大,对英国的利益构成了挑战,但实际上,英国在拉美的利益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威胁。可以说,拉美构成了英国“无形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初,英国在拉美的霸权开始衰落,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国整体上的衰落。1870年之后,世界力量格局发生了变化,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德国、美国的工业化对英国构成了挑战。英国在全球的工业产量以及占全球贸易份额都出现了下降,英国的工业竞争力也有所削弱,英国不再是技术创新的最前沿,而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其次,英国未能适应拉美的经济、社会及政治结构的变化。1880年之后,多数拉美国家开始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在增长方式上开始由出口导向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英国与拉美的经贸关系受制于19世纪形成的历史结构,而且难以调整与拉美的贸易、投资关系,不再能满足拉美的需要。英国在拉美的投资集中在政治敏感领域,譬如铁路、公共基础设施、石油、矿业等,随着拉美城市中产阶级以及劳工阶层进人拉美的政治体系,这些领域都成为外国经济主导的符号,很容易成为民族主义的斗争目标。
最后,英国在拉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随着美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大国,至一战前,美国已取代英国获得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的经济霸权;二战之后,美国对阿根廷的经济影响力又超过了英国。考虑到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落、不同的优先事务以及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英国对美国选择了不抵制、不对抗的策略。当美国早期挑战英国在中美洲的影响力时,英国外交大臣亨利·约翰·坦普尔(Henry John Temple)指出:美国佬在任何美洲事务问题上都有不同意见,但英国人与美洲距离遥远,力量有限,国内对美洲事务兴趣也不大,且坚持与美国和平相处的政治声音也很强大。
四 英国对拉美外交的经验启示
西欧大国崛起时,基于海外市场的经济利益动因,总会把触角伸向拉美。英国通过间接、半殖民的治理方式,代替了西班牙、葡萄牙的老殖民主义,以自由贸易、投资和信贷为手段对拉美实行经济霸权,并以隐蔽的方式对拉美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英国以“无形帝国”在拉美实现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第一,英国商人在拉美的商业利益起到了先锋开拓作用。英国在拉美的重大投资通常是由英国商人开拓的,而英国政府的影响力较弱。伴随英国在拉美的经济扩张,英国的移民在拉美开始增加,推动了英国的商业开拓,譬如在智利、阿根廷、墨西哥等国涌现了具有重要政治和经济影响的英国商人。
第二,英国以竞争、合作甚至妥协等方式与其他大国在拉美谋求共存。欧洲向世界扩张的一个主要后果是引起了它们之间无休止的纷争,西欧各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利益也一再成为政治交易中的筹码。19世纪,英国在拉美的存在总会因欧洲政治变化或在亚、非地区与其他大国竞争而受到牵制,拉美一直未能成为英国对外战略重点。面对美国、德国在拉美的竞争,英国并未与之发生战略或军事冲突,而是以各种方式寻求共存,这主要是由英国的实力和国内政治、欧洲内部均势及国际体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第三,拉美的经济民族主义使英国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经济利益扩张受阻。在历史上,乌拉圭、墨西哥及阿根廷等国都是经济民族主义较强的国家。19世纪初,墨西哥对英国石油公司的投资实施了国有化。阿根廷的民族主义势力使英国的铁路投资进退两难,陷入经营困境,此后阿根廷对英国的铁路公司实施了国有化。随着拉美经济的发展,不少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逐渐上升,使英国在拉美的贸易、投资利益受创。
第四,英国在拉美遭受市场饱和、投资失败、债务纠纷等多种经济风险。拉美独立战争期间,英国迎来了与拉美的贸易机遇,同时也刺激了英国商人对拉美的市场容量预期,但市场很快出现了饱和。事实上,英国对拉美的投资也有盲目性的一面,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以英国在秘鲁的矿业投资为例,秘鲁独立后,英国企业积极投资该国的采矿业,然而,这些投资很快失败了,主要原因是缺乏劳动力。英国投资者尝试从英国引进劳动力,但英国工人不接受当地的艰苦条件和工资水平。截至19世纪末,英国早期的投资经验限制了英国对拉美矿业的进一步投资,此后,英国的投资更加谨慎,倾向于商业交易而非直接投资。
第五,大国间的激烈竞争使英国在拉美逐渐失去了绝对的经济优势。作为外来的霸权国家,英国代替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但同时美国不断与英国竞争,逐步取代了英国在墨西哥、中美洲及加勒比的影响力。除美国之外,不容忽视的是,1880-1914年,德国日益崛起并不断加大与拉美发展经贸关系的力度,成为英国在拉美的主要商业竞争对手之一。
第六,英国在拉美的投资面临着文化冲突的社会性风险。英国在拉美的投资遭遇过多元文化的冲突问题,由于拉美本地劳动力不足,英国在拉美的投资吸纳了来自欧洲不同母国的移民。以英国在阿根廷的铁路投资为例,英国人作为铁路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与多元文化的工人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除英国雇员和非英国雇员之间的紧张关系之外,阿根廷人和移民之间、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之间也互相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