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中拉农业贸易与投资发展趋势

作者:张勇  时间:2015-07-24  

内容提要 农业经贸合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和拉美双方农业在市场需求、资源察赋、产品结构等方面各有优势,互补性较强。随着中拉经贸关系快速发展,中拉农业合作也进入崭新的阶段。贸易方面,虽然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在增长,但是贸易结构却呈现出不平衡关系:中国“低出口、高进口”以及贸易国别和贸易产品集中度较高。中国贸易多元化战略仍需继续深化。投资方面,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对拉投资集中在油气和矿产领域,投资到农业领域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易受拉美国家土地政策、劳工问题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鉴于拉美国家国情各不相同、资源禀赋和投资风险程度相异,以及中国企业经营能力千差万别,因此,未来中国应该分阶段、抓重点、循序渐进推进对拉美的农业投资。

关键词 农业贸易 农业投资 农业合作 拉丁美洲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贸关系(简称中拉经贸关系)一直备受瞩目。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最为集中的两大地区——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合作逐渐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这不仅体现出新兴经济体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上升,而且表明通过“南南合作”中的贸易与投资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了紧密的经济联系。

在此背景下,中国和拉美的农业贸易和投资也快速发展。特别是20126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拉美四国,在位于智利圣地亚哥的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发表题为《永远做相互信赖的好朋友》的演讲,提出了“以农业合作为抓手,维护中拉粮食安全”的倡议。这对于深化中拉农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拉农业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拉美国家农业资源潜力概况

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给拉美地区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农业资源。本文从农业土地资源、主要农作物产量、拉美对外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四个角度概述拉美农业资源的潜力。

(一)农业用地和耕地资源丰富,但内部分布不均衡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STAT)统计,2011年全世界农业用地49. 12亿公顷,其中拉丁美洲为7. 41亿公顷,占比15%,排在亚洲( 33%)和非洲(24%)之后,位列第三位。从拉美地区内部看,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的农业用地分别为2. 75亿公顷(占37 %)、1. 48亿公顷(占20%)和1. 03亿公顷(占14% ),三国合计占拉美地区农业用地的比例高达71%

2011年全世界耕地面积13.%亿公顷,其中拉丁美洲为1. 68亿公顷,占比12%,低于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洲,但未来增长潜力巨大。从拉美地区内部看,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的耕地面积分别为0. 72亿公顷(占43 %)、0. 38亿公顷(占23%)和0. 25亿公顷(占15%),三国合计占拉美地区耕地面积的比例高达81%

(二)拉美主要农作物在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统计,拉美主要农作物,如玉米、大豆生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全世界玉米产量为8.72亿吨,其中拉美地区产量为1.33亿吨,占比15%,排在亚洲(33%)和北美洲(33%)之后,位列第三。2012年全世界大豆产量为2.42亿吨,其中拉美地区产量为1.2亿吨,占比49.6%,排在全球首位,比第二位北美洲(35.9 %)高出近14个百分点。

从拉美地区内部看,2012年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玉米产量分别为7107万吨、2207万吨和2120万吨,几者合计占拉美玉米产量的87 %2012年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分别为6585万吨和4010万吨,两者合计占拉美地区大豆产量的88%

(三)拉美次区域农产品贸易差异性较大

21世纪以来,欧美及大洋洲农产品出口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而作为新兴国家集中的亚洲和拉美地区占比上升。得益于丰富的农业资源,拉美地区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2000-2011年,拉美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农产品出口的比重从12%升至15%。而同期,欧洲出口占从46 %降至43%,北美洲占比从18%降至14%。整体而言,拉美地区是农产品净出口地区。2000-2011年,拉美地区农产品贸易顺差从203. 9亿美元增至1 152. 3亿美元,增长465%。其中,南美洲一直保持农产品贸易顺差状态,且对整个地区的顺差贡献均超100%;加勒比地区一直是农产品净进口地区;而中美洲农产品贸易大多数年份处于逆差状态。

(四)农业和农业加工业吸引的FDI分布不均

尽管很难获得可靠的数据,但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的研究,很明显在过去10年中对于购买或者租赁农业土地的兴趣显著增加。在这个背景下,拉美农业吸引FDI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尤其在2007-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根据拉美经委会的统计,2005-2011年拉美主要国家农业累计吸引FDI达到103. 25亿美元,但是分布不平衡,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三国合计占比超过70%-。这表明拉美各国农业吸引FDI的潜力是不同的,那些具有丰富水资源以及大量可用土地的国家(如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才具有更大的竞争力。此外,以农业原料为基础来生产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农业加工业吸引了更多的FDI2005-2011年拉美主要国家农业加工业累计吸引FDI达到484. 23亿美元,因工业化水平较高、市场容量大和技术较为先进,巴西和墨西哥成为吸引农业加工业FDI最多的两个国家,两者合计占比达到87 %。因此,一国的经济结构、农业土地的多样性以及公共政策等将构成农业和农业加工业吸引FDI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从世界范围看,拉美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耕地资源和主要农作物产出都呈现不平衡性。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集中了拉美地区81%的耕地,而且集中了该地区87%的玉米生产;巴西和阿根廷集中了该地区88%的大豆生产。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拉美国家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以南美国家为主,农业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产品输出国;另一类以中美洲、加勒比国家为代表,面临着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相对有限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满足国内日益增加的食品需求。因此,中国在开展与拉美的农业合作时,应将拉美的两种情况综合加以考虑,而不是片面追求从拉美获取某些农产品供应。

 

中拉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及特征

整体而言,中拉贸易互补性较强,较易形成一种“中国出口制成品和拉美出口初级产品”的产业间贸易模式,而农产品恰是初级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拉农产品贸易也呈现出跨越式增长态势,并且具有如下特征。

(一)中拉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与拉美地区

之间的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尤其从2003年开始双方贸易额进入快速增长周期,2003-2013年从52. 77亿美元增至353. 3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1%;同期中国农产品贸易从401. 36亿美元增至185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 5%,这说明中拉农产品贸易增速高于中国农产品贸易增速平均水平。从进口额看,2003-2013年,中国从拉美进口由50. 09亿美元增至329. 48亿美元,增长558%;从出口额看,中国向拉美出口由2. 68亿美元增至23. 86亿美元,增长790%

就地区的重要性而言,2003-2013年拉美占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比重由13%升至19%,表明拉美已成为中国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来源地。同时,可以看到,虽然中拉农产品贸易额在不断增长,但中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随着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的转折点到来,中拉农产品逆差迅速扩大,2003-2013年中国对拉美农产品逆差由61.87亿美元增至305. 62亿美元,增长394.%。而且,中国对拉美农产品逆差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逆差的主要来源。

(二)贸易的国别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较高

中国从拉美进口的国家集中度很高,主要集中在巴西和阿根廷这两个国家,因为它们是世界上主要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2013年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农产品为225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拉美农产品总额的68.3%;从阿根廷进口的农产品为49. 91亿美元,占比为15.1%,两国合计占中国进口拉美农产品总额的83.4%。相对于进口国家的高度集中,中国向拉美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布较为多元。在中国对拉美农产品出口中,出口比重超过1%(含)的国家或地区共有15个,其中巴西和墨西哥是中国在拉美地区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两国合计贡献6I. 4%。而在中国进口拉美农产品中,进口比重超过1%的国家或地区仅有5个。

根据拉美经委会统计,近年来拉美地区向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少数产品。在涉农产品上阿根廷的大豆和大豆油合计占其向中国出口总额的78.5%,巴西的大豆和大豆油合计占比为30.2%,秘鲁的鱼粉占比为32.9% ,古巴的甘蔗占比高达85.5%

从中国方面看,主要从拉美进口大豆等土地密集型产品,而对拉美主要出口大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2013年,中国出口大蒜的总金额为17. 8亿美元,印度尼西亚、美国和巴西是前三大出口市场,分别占比19.5 %12.3%8. 5 %2013年,中国进口大豆379. 7亿美元,巴西、美国和阿根廷是前三大进口市场,分别达到191. 2亿美元(占比50.4% , 132. 8亿美元(占比35 %)和36. 6亿美元(占比9. 6% )。同年,中国进口豆油12. 8亿美元,阿根廷和巴西分别以6. 9亿美元和4. 6亿美元位居前两位,两者合计占比89.8%。中国进口饲料用鱼粉16. 7亿美元,前两大进口市场秘鲁和智利合计占比60. 5%。中国进口糖20. 7亿美元,前三大进口市场巴西、古巴和危地马拉合计占比87% 。三中国对拉美农业投资现状

(一)尽管农业投资比例较低。但仍遭受一些质疑

随着中拉贸易跨越式增长,中国在拉美的直接投资也于2010年开始飙升。然而,在中国对拉美的投资中,有90%集中在油气和矿产领域,投资到农业领域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

不平衡的投资布局往往引起拉美国家政府、企业及学术界对中国投资的种种担心。第一,对自然资源开采的投资会阻碍拉美地区的工业发展和技术升级,进而加深“去工业化”的程度。第二,中国在拉美自然资源领域的大额交易大多由国有企业主导,拉美方面担心在不同交易中所获取的资产最终将集中于中国政府手中。他们认为,与美国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设置障碍不同,很少有拉美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对这种投资设置限制。但是,自2007-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之后,南美国家逐渐呈现限制外资购买土地的趋势。第三,中国公司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对拉美当地的社会责任和环境问题不敏感,关注较少,因此劳工纠纷及环保争议等时有发生。第四,中国的农业投资往往被融入中国的产业价值链,从而减少了留在拉美国家国内的附加值,也不利于拉美减贫效果。因此,在农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必须认真面对上述问题。

(二)受政策变化影响,中国农业“进入”战略已经从直接购买土地转向“租赁”计划

20108月,巴西政府签署法令,将单一外国人或者外国公司购买土地的数量限定为不超过5000公顷。根据此项法令,所有由外国人或外国公司控制的巴西企业必须每个季度将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向当地政府申报,由外国人或外国公司控制的土地规模不得超过所在市镇土地总面积的25 %2011年,巴西政府出台了新的法令,禁止外国人、外国企业及外国控股的巴西企业购买或并购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巴西企业。这是限购令的升级版。20111222日,阿根廷议会通过了限制外国人购买土地法案。根据这项议案,外国机构和个人在阿根廷购买的耕地不能超过该国农业土地面积的15%,而且每个国家的买家购买的土地不能超过允许外国人购买土地总量的30%。此外,这项法律规定每个外国法人或自然人在阿根廷购买的土地不能超过1000公顷;拥有大量水资源的土地将不能出售给外国人;外国人在阿根廷购置土地将不再被视为投资行为。由于巴西、阿根廷等对外资购地开始实施限制,中国投资者已经改变投资模式,不再直接投资土地,而是转向了租赁模式。

(三)“大农业”投资面临政策、劳工及环境等风险

狭义的农业投资仅指种植业,这就涉及土地政策问题,而广义的农业投资则涵盖从种植、仓储、加工、运输到销售等方面的产业链投资,这就需要针对各环节配套相应的政策措施。就“大农业”概念的产业链投资而言,中国企业通常有四种投资方式:其一,参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其二,通过信贷供货合同参与农业开发投资,即中方提供信贷资金,对方用农产品偿还;其三,通过并购方式成为当地企业的股东之一,共同分享农产品销售和出口的利润;其四,建立合资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目前中国对拉美的农业投资主要面临三类风险,包括政策变化、劳工问题和环境风险。首先是政策变化的风险。如前所述,自2007-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之后南美国家逐渐呈现限制外资购买土地的趋势,中国投资者不得不改变投资模式。其次是劳工问题,可能包括以下因素。一是劳工并不严格遵守合同,经常找各种理由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福利待遇。拉美国家工会势力历来强大,习惯于介入各种劳工事务,对劳工的工资、福利诉求更会无条件地加以支持和声援,往往使一般性的劳资纠纷变得复杂化。二是拉美国家的劳工法或有关劳工制度的各种规定过于复杂、烦琐,中资企业在短期内很难完全熟悉和熟练运用那一整套规章制度。一旦某件劳资纠纷案进人司法程序,往往可以拖延2-3年,而且司法部门、劳工顾问、律师、工会几乎无一不向着劳工一方。三是拉美的劳工市场长期被分割为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两大部分,加上政府在职业培训方面投入不足,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不高。最后是环境风险。拉美国家民众的环保意识相当强,非政府组织又非常活跃,社会影响力很大。即便一个投资项目得到政府或国家立法机构的批准,如果非政府环保组织不能接受,那么,这类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就不可低估。还有一类投资开发项目可能正好处于印第安人聚居地区,而印第安人因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既有可能在生态环境方面持反对态度,也有可能对外来投资开发者持不欢迎的态度,这些都意味着难以预料的风险。

 

总结与启示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农业发展形势仍很严峻,粮食安全也处于紧平衡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对于促进中拉双方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贸易方面看,虽然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在增长,但是贸易结构却呈现出一种不平衡关系。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国从拉美进口是中国对拉美出口的12-15倍,导致中拉农产品逆差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而且,从拉美进口的农产品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较高,而对拉美出口农产品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极低。其二,从拉美进口的国家集中度高于对拉美出口,中国贸易多元化战略仍需继续深化。其三,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特征明显,这是中拉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结果,但随着双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这种静态比较优势要向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变。

相对于能源、矿产领域的投资,中国在拉美地区投资农业的边际效用会更大,因为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拉美国家而言,农业都是一种兼具经济和社会效应双重功能的基础产业,尤其在抵御全球粮食危机和减少贫困方面,这种意义体现得更为明显。未来除继续保持传统合作的优势外,还应该在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之减贫战略上加强合作。

鉴于拉美国家国情各不相同、资源禀赋和投资风险程度相异,以及中国企业经营能力千差万别,因此,未来应该分阶段、抓重点、循序渐进推进对拉美的农业投资。第一,参与拉美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突破口。合作重点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拉美国家,以及有利于拉美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项目。第二,打造农产品仓储物流体系,以此控制农产品营销网络。合作重点是南美地区农业资源富集国。第三,不仅鼓励中国企业到拉美投资农业,而且还要同拉美地区探讨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推动深化产业对接和融合。第四,随着中国和拉美国家农业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可打造包括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加工示范园,以及农业投资开发区等在内的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投资。

从农业合作看,多年来,中国与拉美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农业交流合作关系。截至2013年,中国已与16个拉美国家签署了双边农业合作协议,与12个国家建立了固定双边合作机制,着力加强农业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人员往来,大力开展务实合作,为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产品贸易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加强中拉农业交流合作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中拉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双方应该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