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中拉合作:新常态需要新对策

作者:岳云霞  时间:2016-04-08  来源:国际商报/2015年/2月/16日/第A02版

    中拉贸易是双方务实合作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双方关系不断提升的基础和保障之一。21世纪初是中拉贸易的盛宴,2003年以来的10年中,双边贸易实现了年均近30%的增长,远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和宏观经济的增速。然而,2013年起,中拉贸易明显减速,形成了增长趋缓的“新常态”。在这一新态势下,中拉贸易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将遭遇诸多困难,其在中拉合作中一贯发挥的重要引擎作用也受到制肘。为此,有必要在新的平台和框架下,进行新的战略和策略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中拉贸易新常态:低速增长

拉美是1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据统计,2000年一2012年,中拉贸易额增长近20倍,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7%上升至6.3;同期,中拉贸易占拉美对外贸易总规模的比重由1.7%升至11.9%,中国因而成为拉美仅次于美国、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古巴、墨西哥、委内瑞拉、乌拉圭和智利等国的进出口中成为重要的交易伙伴。

中拉贸易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在2010年悄然发生变化,但真正的逆转出现在2013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以年化增长率核算,20131月,中拉贸易的增速(7.2%)20036月以来第一次低于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发展速度(8.9%)。20135月起,中拉贸易出现了2000年以来首次负增长(-0.1%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例外),并在6个月内持续萎缩,直至年末才重获增长(见图1)。这一演变路径使得中拉贸易以0.1%的年增长率收宫,远低于同年中国对外贸易(7.6%)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7.7%)的增长率。拉美在中国贸易榜中的排名也迅即滑落至底。

2014年,中拉贸易延续了2013年以来的低速增长。从贸易总额来看,中拉贸易的月度增长率较上年略有改善,但总体仍低于中国与其他地区之问的贸易发展水平。截至12月底,中拉贸易总额仅为2640.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5%。同期,中国外贸额、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贸易增幅依次为3.52%, 2.28%, 5.68%, 6.22%, 6.10%2.39%,中拉

贸易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

从贸易流向来看,中拉进出口呈现较大波动和明显的不对称增长。月度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自拉美的进口在前10个月内保持了相对强劲的增长,但后2个月重现颓势;而中国对拉美的出口则出现了连续8个月的下滑,直至9月才再度恢复增长。截至12月底,中国全年向拉美累计出口136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2%;全年白拉美累计进口1277.3亿美元,仅增长0.55%

可以看到,中拉贸易总额和进、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同期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低速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在这一发展态势下,中拉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量中的占比连续第二年下降,双边贸易额以及进口出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份额分别为6.13%,  6.51%5.82%,均低于2012年巅峰时期的水平(依次为6.75%, 6.92%6.6% )

新目标、老问题与未来挑战

双边贸易是中拉合作的核心要素之一。中拉双方从未建交之际的民问外交逐步发展至当前的全面务实合作,贸易在其问发挥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是实现中拉互利共赢的基础手段之一。贸易额也一直是衡量中拉关系发展的数量化目标之一。200411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巴西时,提出了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该目标在2007年已提前实现。2014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晤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时,倡导建立“1+3+6”的中拉合作新框架,将贸易作为与投资和金融并列的三大引擎之一,并且明确提出了“力争实现10年内中拉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的新目标。20151月,中国一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达成的《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中,又一次重申中拉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的新目标。

中拉贸易的新目标确定了未来10年内双方贸易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根据该目标,2015-2024年,中拉贸易的年均增速应达到6.6%。从中拉贸易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一目标增速综合历史趋势与理性预期,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由于中拉双方的内部调整和国际环境的不利影响,双边贸易的发展轨迹向下调整,持续两年的低增长和预定目标所要求的潜在增长率之问存在差距,而消除这一差距面临着诸多新老问题的挑战。

首先,中拉经济趋缓是导致贸易额下降的根本原因,而未来一段时期内,双方均处于调整转型期,增长压力增大,增速下调可能仍然存在。2012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因金融危机整体疲软的大环境下,中国与拉美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也出现下行趋势。2014年,中国GDP增长7.4%,是1990(3.8%)以来最低的全年增速。同年,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1%,地区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衰退,如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增长率仅为0.2%-0.2%-3%。经济减速使得中拉双方的进口需求都在下降,遏制了中国与拉美之问的贸易量。

在中短期内,中拉双方还将面临内外动力不足的困境。就外部环境而言,中国与拉美经济都具有一定的外向性特征,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面临极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双方难以获得足够的外部支撑。就内部发展而言,中国经济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也因而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未来一段时期内的GDP年增长率降至7%-8%区问(见图2)。而拉美也面临着“再工业化”的艰难使命,中短期内,GDP增长率将低于前期水平。由于宏观经济相对式弱,中拉双方的有效购买力均会受到一定抑制,双边贸易额的增长空间受到限制。

其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是促使中拉贸易额下降的直接动因之一,而外部扰动加剧,此类商品的价格有进一步探底可能。

2003年以来的全球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是形成中拉贸易盛况的重要推力之一,而2013年以来,相关产品的价格震荡下行对双边贸易形成了不利冲击。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4年初级产品价格下降29%,其中油价跌幅超过55%,农产品价格下降7%,金属价格下降17%。由于此类产品在中国白拉美的进口中占到了七成以上,其价格的下降压低了中国从拉美进口额的增长速度。未来一段时期内,受到中国经济减速、美元升值和农矿业投资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中短期难以回到2013年之前的高位,甚至可能继续下跌。这将继续对中国自拉美的进口产生向下挤压,影响其增速。

再次,产品结构过于集中是中拉贸易现实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这还将限制中拉贸易的增长空间。

中国自拉美的进口产品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其一是初级产品占据主导。2013年,拉美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中,73%为大宗商品(对全球出口比重为41%),而低、中、高技术制成品仅占6%(对全球出口比重为42,见图3)。其二是产品种类相对有限。据统计,中国是拉美国家出口产品种类最少的市场之一,多数拉美国家对华出口产品数仅为其全球出口的1/10左右。其三是产品集中度居高不下。除墨西哥外,所有拉美国家对华出口的前5种产品均占到了出口总量的80%以上,而这些产品多为石油、铁矿石、铜、大豆、废金属、鱼粉、木材和蔗糖等能源及资源类产品,农产品(大豆除外)和农工业制品的份额都十分有限。基于上述特征,中国白拉美的进口产品价格弹性大,在当前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中,进口额增长幅度有限。

中国对拉美的出口产品则显著集中于制成品。在中国对拉美的出口中,91%为各类技术制成品,远高于全球69%的可比份额(见图3)。这一出口结构加之出口量在短期内的迅速扩张,加大了拉美对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事实上,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全球前十大对华反倾销国中,就包含巴西、墨西哥和智利等拉美国家,其对华反倾销力度、发起频率和执行强度都超出了全球平均水平,这些措施对于贸易的良性增长则产生了不利影响。

最后,市场分布相对集中,贸易潜力不足。中国与拉美之问的贸易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以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指数)衡量,10年来,指数值均在1300-1800之间,表明市场为中度集中市场。这种市场结构,加之中拉贸易所具备的典型产业间贸易特色以及长达10年之久的前期高速增长,使得中国对拉美的出口总额达到“饱和”临界水平,部分市场甚至出现了“超容”现象,未来加速扩大出口的潜能有限。

新选择和新对策

201518-9日举行的中国一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中拉关系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此次会议达成了《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 )》《中拉论坛机制设置和运行规则》等成果,中拉双方强调了对推进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政治共识,确定整体合作和论坛建设的总体方向,明确双方深化合作的指导原则。这意味着中拉关系发展出现新格局、新平台和新框架,正式步入了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新阶段。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拉贸易发展目标是未来双边全面务实合作的基础性内容之一,其实现与否关系到中国与拉美的共同福社。为了解决目标与现实之问的冲突,有必要在新的条件下,进行新的战略布局和策略调整,为双边贸易摆脱持续两年之久的低速增长寻求出路。

第一,应通过贸易多元化,充实中拉贸易的内涵。中拉贸易的市场和产品结构相对集中,贸易额对外部冲击反应敏感,这使得双边贸易易于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出现大幅回落,贸易额波动性较大。为此,有必要进行双边贸易的市场多元化调整,除了保持南美传统大市场外,培育加勒比中小市场,为贸易增长提供空问。与此同时,应对拉美的相对优势产品进行有效发掘,以拉美对全球的出口产品种类为边界,扩大白该地区的进口产品种类,创造新的贸易增长点。

第二,应充分发挥贸易、投资和金融三大引擎的轮转功能,扩大中拉贸易的外延。在过去60余年的双边交往中,中拉双方形成了以贸易为主导、投资与合作逐步展开的经贸合作布局。但是,在贸易出现低增长的态势下,有必要发挥投资与金融的动力作用,通过投资,形成中拉间的价值链重整,逐步扩大产业内贸易的比例,创造新的贸易增量;通过金融,促进形成中拉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端装备方面的合作,以此促进双方产品问的贸易往来,提升贸易总额。

第三,应形成大经贸思维,实现中拉贸易的良性升级。在拉美经济增长乏力、进口需求受到购买力约束的条件下,需要借助多种经贸合作方式,提升该地区的购买力,确保其进口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此,有必要通过对拉美援助等方式,培育当地有效的购买力,为扩大市场提供支持;同时,可以借助相关方式,为受援国实施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带动我国大宗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

第四,应利用中拉整体合作的新平台,确保中拉贸易的外部保障条件。中国一拉共体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中拉关系由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提升到了整体合作的层面。中国应利用这一与拉美地区合作发展的集成平台,促进政治、经贸和文化整体合作,带动解决贸易单一领域的问题,确保其实现稳定的可持续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