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学术论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拉产能合作:理论基础与潜力分析

作者:王飞  时间:2020-05-04  来源:《太平洋学报》2020年02期

【摘 要】: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经济注入发展新动能,也为南南合作提供新思维。中拉产能合作自提出以来,在项目建设和融资支持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循环。中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成熟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转移到拉美地区,帮助拉美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提高其加工和制造能力,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选择重点国家和重点产业是推进中拉产能合作的关键一步,本文以全球价值双循环背景下的南南合作新范式为理论基础,通过比较要素供给侧和产品需求侧的不同指标,对中拉产能合作的国别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地区大国可作为中拉产能合作的重点国家;投资是扩大中拉产能合作规模最重要的方式;特定政治和经济风险仍然是中拉产能合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产能合作; 中拉产能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和平崛起,中国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出发,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纳入国家发展议程并写入党章。“一带一路”建设构成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和外交新框架,为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和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推进南南合作提供新思维和新动力。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资企业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全球布局,带动国内装备、技术、服务、标准和品牌走出去,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评述

尽管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以下简称“拉美”)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加入者,但2015年已提出的中拉产能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精髓吻合。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后,中拉“一带一路”合作已经推进到共建阶段,双方以此为契机,实现跨越大洋的牵手。

中拉产能合作是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组成部分,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精髓,是该倡议的具体体现和实现手段。国内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产能合作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拉美国家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该倡议延伸至拉美,相关研究逐渐丰富起来。万军从整体上分析了中拉产能合作的动因、进展与挑战,认为加强中拉产能合作不仅有利于拉美充分利用中国的装备、技术、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并加速工业化过程,也有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构建。1朱文忠和张燕芳认为,世界经济低迷和中拉双方经济下行使传统的中拉经贸合作模式难以为继,中拉产能合作恰逢其时。双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可促进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并推动拉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转型升级。2万军分析了中拉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共同推动拉美通信基础设施发展的动因、进展和问题,认为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有助于推动拉美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社会公平。3谢文泽提出“宏观均衡值”概念并对中拉产能合作的国别分类、重点领域和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也成为国内首个对拉美地区细分国家和产业同中国开展产能合作的研究。4芦思姮在生产要素配置视角下分析了拉美国家的结构性发展困境并对中拉产能合作提出对策建议。她认为中拉产能合作机制可成为拉美地区解决要素与结构配置失衡的外部助力。5

受双方发展理念各异、发展阶段不同以及相互交流不足等因素制约,国外学者对“一带一路”建设和中拉产能合作的研究有限,且更多从负面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中国提出的产能合作是向拉美地区转移落后产能及资源攫取,破坏当地自然环境。6弗拉维奥·布鲁诺(Flávio Bruno)和马里尔达·里贝罗(Marilda Ribeiro)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贸易和投资两个渠道改变了全球经济的地理版图,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结构性冲击。7克莱利奥·迪尼兹(Clélio Diniz)则以巴西为例,认为中国经济崛起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同时,使巴西经历了“去制造业化”和研发投资下降。8安赫拉·托雷斯(Angela Torres)甚至认为,当前中拉经贸关系对拉美国家来说具有灾难性,是一种新殖民主义。9切利奥·平冈(Celio Hiratuka)认为,中国在拉美地区以获取大宗商品为导向,对拉美各国生产结构产生了不利影响。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拉产能合作是中拉经济关系中的新内容,会加重拉美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化趋势,对巴西等拉美大国来说,这种冲击可能更为不利。10这样的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当前拉美发展模式的形成早于中拉经贸合作大发展,而中拉产能合作恰恰为拉美国家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创造了机会。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当前关于中拉产能合作的研究大多进行了现象上的阐述,分析机遇与挑战的较多,理论基础研究欠缺。本文在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观框架内对全球价值双循环背景下南南合作新范式进行理论分析,强化了中拉产能合作作为双方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手段的理论基础。现有研究缺乏拉美各国同中国进行产能合作潜力和重点产业进行细分和论述的研究,指导实践意义不强。本文从要素供给侧和产品需求侧两个角度细分了合作潜力,并提出“市场导向”可作为未来中拉产能合作的指导原则。

截至2020年1月底,19个拉美国家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但传统意义上的拉美大国只包括智利和秘鲁。11拉美包括33个独立国家和10多个未独立的地区,各自在经济体量、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对中国市场依赖度等方面迥异,因此同中国之间的产能合作在具体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不同。这就需要对中拉产能合作进行更深入分析,量化具体国家和具体产业的合作潜力,有的放矢。本文以中拉共建“一带一路”为背景,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出发,对作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组成内容的中拉产能合作潜力进行分析,考察不同国家参与中拉产能合作的前景,提出中国关于如何推进中拉产能合作的对策,为更好地加强同拉美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思考。文章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中拉产能合作的理论与现实,在发展经济学新发展观框架内对全球价值双循环背景下南南合作新范式进行理论分析,并回顾了中拉产能合作及融资支持的相关进展;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基于要素供给侧和产品需求侧使用各种指标对中拉产能合作的潜力进行量化,并分析各国政治经济环境对未来合作的潜在影响;第四部分是结语。

二、中拉产能合作的理论与现实

中拉产能合作2015年首次提出,通过贸易与产业结合,中国带动拉美国家全面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提高各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16年11月,第二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发布,产业投资及产能合作成为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制造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等领域都是中拉产能合作的重点内容。2018年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后,中拉合作推进到共建“一带一路”阶段,产能合作也成为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

2.1全球价值链双循环背景下南南合作新范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上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探索发展道路。但是,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为核心的发展理论并不适用,这些国家也没有均等地参与到全球化利益分配中,反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诚然,工业化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基础,但以西方价值观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被事实证明行不通。中国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提出以国际产能合作为重要内容的“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与相关国家紧密经济联系和合作的平台,既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新发展观的一次伟大实践。12

在业已形成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下,新兴经济体虽然实现了经济上的群体性崛起,出现同发达经济体“脱钩”之势,但由于发达国家在金融市场仍占据绝对主导,这种“脱钩”不可持续,世界经济结构的固有矛盾依然存在。13但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冲击了传统的“中心—外围”结构,外围国家依靠向中心国家出口实现经济增长的机制被削弱,世界经济格局从传统的“中心—外围”14走向“双循环”。这是一种资源和市场相互作用的经济结构:一个循环是新兴经济体同欧美发达国家保留着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循环,前者承接后者的资本输出与产业转移,后者以投资的形式吸收前者的贸易盈余;另一个循环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新兴经济体,与资源丰富但工业化尚未成熟或过早发生“去工业化”的亚非拉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前者从后者进口资源与初级产品,并通过直接投资转移成熟产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循环。15全球经济双循环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直接体现就是全球价值分工体系的变化,从单一的中心国家控制外围国家的资源和市场转变为各类国家之间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利用位于全球价值链中间位置的特殊属性,连通着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合作,成为“双循环”全球价值分工体系中关键的一环。16

双循环理论为南南合作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创造了可能性。最初的南南合作侧重于南方国家间的贸易合作。当前全球化退潮甚至逆转,通过产能合作带动贸易、投资和金融等多领域的合作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题中应有之义。产业国际转移是南方国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手段之一,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均是实现产业国际转移的重要途径。国际产能合作超越传统贸易形式,利用贸易和投融资等多种模式,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一个与传统世界经济“中心—外围”结构循环并存的新的经济循环。在全球价值分工体系“双循环”的新结构下,中国居于枢纽地位,为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从需求侧来看,中国内部消费需求量大,将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大的最终产品消费市场;从供给侧来看,中国提出的国际产能合作将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创造机会。中国和其他制造业较为发达的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另一源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成熟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转移到制造业不太发达、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的落后国家,带动其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从全球价值链双循环理论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创立的这一全球治理新平台能够使相关国家的产业发展同中国相互拉动,优势互补,实现全球价值链双循环基础上的产业协同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愿意为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作为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拉产能合作是与拉美国家当地需求对接基础上的中国国内产业整体输出,而非向拉美国家输出落后产能,是有国际需求的、有竞争优势的产能,将帮助拉美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制造能力。17同时,中国金融机构在产能合作中提供融资支持有助于打破“斯蒂格利茨怪圈”(Capital Doubtful Recycling),18提高中国资本的收益率。因此,中拉产能合作的内容除产业合作外还包括中国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融资支持。

 

…………

 

PDF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