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对外交流

“第二届中国—拉共体高级别学术论坛暨第六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智库论坛”会议综述

作者:张冰倩  时间:2021-10-13  

2021年10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以及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拉共体高级别学术论坛暨第六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智库论坛”在京召开。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拉合作:共迎挑战,共创未来”,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来自中国、巴西、智利、阿根廷、秘鲁、墨西哥、古巴、牙买加、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新闻媒体记者等共约百余人参加此次论坛。与会各方围绕中拉发展互鉴、全球挑战下的中拉“一带一路”和“健康丝绸之路”、中拉新兴合作领域:数字经济与能源转型、面向未来的中拉合作:国际新格局下的新方向四个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对话,聚焦中拉双方发展理念与发展需求对接,探索促进中拉整体合作升级的新动能和新机遇,就中拉双方如何协力推动高质量合作发展交换意见和建议。

开幕式及嘉宾致辞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廖凡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中国政府拉美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邱小琪,智利前总统爱德华多·弗雷,牙买加前总理布鲁斯·戈尔丁,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秘书长阿莉西亚·巴尔塞纳,墨西哥外交部美洲机制与组织司司长、拉共体国家协调员埃弗兰·瓜达拉马,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大学联盟秘书长罗伯托·埃斯卡兰特·塞梅雷纳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王灵桂指出,建交60多年来中拉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即使面临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全球保护主义加剧、疫情冲击蔓延等不利因素,中拉贸易仍逆势增长,中拉经贸合作的“稳定器”作用凸显。与此同时,从交流抗疫经验,到中国疫苗助力抗疫,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双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疫合作,凸显中拉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此外,双方在中拉论坛框架下举办了科技、农业、传统医学等多个领域分论坛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中拉整体合作的内涵。他就新时代推动中拉合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加强发展互鉴,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二,共建“一带一路”,对接共同发展需求;第三,坚持创新驱动,探索合作升级新动能;第四,增进共同利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第五,发挥智库功能,更好服务高质量合作。

邱小琪指出,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对推进新时代中拉关系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呼吁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这点也应是中拉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解决难题、共创美好未来的总钥匙。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从民众中积蓄发展动力,并通过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拉关系发展的力量来自于双方人民,也必须惠及双方人民。全球发展倡议强调普惠包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拉共体第六届峰会有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成果遥相呼应,十分符合各国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全球发展倡议突出创新驱动,指出应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挖掘疫后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阿莉西亚·巴尔塞纳表示,此次论坛将为拉美地区抗疫和经济复苏提供智力支持。拉美地区经济受新冠疫情重创严重萎缩,而中国率先控制疫情,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并实现经济的正增长。中国经济形势的改善和进口需求的增长为拉美地区改善外部环境、实现出口复苏提供重要动力。拉美各国应从多方面学习中国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有效推进中拉疫苗研发合作,在遏制地区疫情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鉴于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希望未来进一步深化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拓展中拉合作领域,尤其是与中国加强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

埃弗兰·瓜达拉马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拉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机遇,加速推进了该地区卫生健康和教育事业改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希望拉美国家能够抓住新机遇,学习中国发展经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持续推动拉美地区可持续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

爱德华多·弗雷指出,中拉关系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双边政治互信不断深化,经贸合作突飞猛进,文化交流硕果累累。目前,中拉合作已经步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面临生态环境治理和疫情防控的双重挑战,除巩固传统合作优势、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以外,还应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等“新基建”领域开拓合作新格局。他特别强调拉美区域内协作和一体化的重要性。拉美一体化组织作为协调拉美和加勒比各国整体立场的有效机制,为中拉关系发展提供了“一对一”直接对话平台,有效节约外交资源,有助于在世界经济“新常态”和国际政治变局中,塑造体现发展中国家理念,为推进中拉整体合作提供全新的历史机遇。

布鲁斯·戈尔丁表示,中国的发展成就让其认识到“华盛顿共识”并不能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加勒比国家推广,必须要寻找到符合自身实际国情的方法,充分利用各国的优势并且扬长避短,才能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他认为,有限的财政空间和医疗资源的匮乏使加勒比小国难以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中国在疫情信息分享、抗疫经验交流以及有效开展疫苗研发合作等方面采取积极行动,对遏制加勒比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发挥重要作用,为刺激加勒比地区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动力。为保证加勒比国家人民的安定繁荣,加勒比小国不愿意被拖入与中国的“新冷战”中,期盼继续与中国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

罗伯托·埃斯卡兰特·塞梅雷纳指出,中拉间学术思想交流有助于双方树立对彼此的正确认知。当前中拉之间高层交往密切,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良好,研究中国的拉美学者在向拉美民众传播中国真实情况,分享中国经验和发展理念等方面需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使更多的拉美民众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大学联盟希望,能够发挥学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中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智库学者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针对中国、针对中拉关系的联合研究,期望通过双方共同的学术努力,挖掘抗击疫情、恢复经济、推进拉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新想法和新机遇。

第一单元“中拉发展互鉴”由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副秘书长马里奥·西莫利主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研究员简要总结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性成就和经验。他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同很多拉美国家一样,采用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力图逐步以国内生产来代替进口,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但是面对进口替代战略导致的外汇不足,中国转向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本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通过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经济的增长,解决了困扰中国的工业化外汇短缺。但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传统的人口红利和劳动力优势逐渐走向枯竭,中国及时调整产业政策,鼓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服务业的开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中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走绿色发展道路。他强调,中国经济正进入高收入阶段的关键节点,拉美国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教训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前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国际贸易与一体化司司长奥斯瓦尔多·罗萨莱斯指出,中拉同为发展中地区,在减贫和经济增长等重大议题上面临相似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脱贫攻坚实践等方面成效显著,在加速经济数字化转型、使经济增长引擎惠及更多民众等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希望中拉通过互学互鉴,总结和提炼发展经验,有效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推动和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研究员指出,中国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综合两个方面发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在追求富强的中国梦中,国家繁荣昌盛与人民富裕幸福缺一不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保证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保证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他就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协调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富裕在先,共同在后,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三是认识到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坚持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墨研究中心协调员恩里克·杜塞尔·彼得斯认为,深入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拉投资状况对拉美吸引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进一步推动中拉合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分析了目前中国对拉直接投资研究领域的局限性,指出现有统计口径不一致,不同统计机构披露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建议进一步细化统计数据,除聚焦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这一指标外,还应把投资区域分布、投资产业结构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因素纳入考虑范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员塔蒂亚娜·普拉泽雷斯指出,中国与拉美地区的的互学互鉴应该是双向的,中国在减贫和经济发展方面有很多可以和拉美国家分享的经验,同时拉美地区是生态脆弱与气候变化问题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对环境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拉美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大量有关低碳减排的技术条件和产业实力,了解该地区碳减排的实践经验和举措,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结构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未来,中拉在应对气候变化、新能源、农业科技创新、食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很大的合作前景。

第二单元“全球挑战下的中拉‘一带一路’和‘健康丝绸之路’合作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大学联盟秘书长罗伯托·埃斯卡兰特·塞梅雷纳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教授指出,与中国正式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9个拉美与加勒比国家多为小国,而小国对带动整个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有限,呼吁拉美主要国家尤其是地区大国例如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尽快加入“一带一路”合作“朋友圈”。他认为,中拉在农业、制造业、能源、绿色发展与数字经济等领域互补性较强,双方在市场需求、资源禀赋、产品结构等方面各具优势,合作潜力巨大。他特别指出,数字经济已成为疫情下中拉经贸合作新亮点。疫情催生“非接触”需求,而数字技术的核心特征之一,是通过数据的流动,让人们超越时空的限制,实现“非接触”协同,数字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中拉传统经贸合作中存在的地理障碍,降低双方贸易成本,有效释放中拉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

古巴哈瓦那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亚洲和大洋洲小组协调员鲁维斯莱·冈萨雷斯·萨伊斯强调拉美国家融入“一带一路”的必要性。他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契合拉美国家的发展需求,响应了各国加强互联互通和互利合作的迫切愿望。长期以来,拉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严重制约着拉美国家经济增长。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国际性合作平台,拉美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和技术,进行地区性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拉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拉美地区实现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国对拉基建投资不局限于交通运输行业,同时积极参与拉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对完善拉美地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在拉美地区蔓延发挥积极作用。

秘鲁太平洋大学中国与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罗萨里奥·桑加德亚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在中拉间建设出多条跨太平洋经济走廊,推动拉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帮助拉美国家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就秘鲁而言,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将有助于秘鲁交通运输、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秘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交流,并为秘鲁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机遇。

墨西哥数字政策与法律集团总裁、主席豪尔赫·费尔南多·内格雷特指出,中拉科技领域合作的重点不仅仅是纯粹的科技水平的提升、也要注重科技发展的包容性和普惠性,确保民众能普遍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疫情爆发后,拉美地区数字化转型明显加速,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治理和政府服务的方方面面,给民众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推动现代电子政务和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拉美地区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不足、发展滞后,与中、美等国存在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加大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财政支出和社会投资,建立更为普及型、可负担和高质量的网络连接。另外,数字技术的强渗透性也带来了数字经济治理难题。疫情期间,拉美各国上网需求激增,跨境数据流动和服务明显增加,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风险越来越高。后疫情时代,保障个人信息隐私安全同保障公民平等接入互联网的权利同样重要。

国药集团国际器械事业部副总经理、疫苗海外推广小组成员刘小宝以国药集团为例,简要分析了中国疫苗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在构筑拉美地区免疫屏障、恢复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拉美地区,国药集团研发生产的新冠疫苗已经在玻利维亚、秘鲁获批正式注册,在阿根廷、萨尔瓦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多个国家获得紧急使用许可。截至目前,国药集团已经累计向拉美国家供应8000多万剂疫苗,接种国药疫苗后新冠感染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疫苗的有效性得到印证,以国药疫苗为代表的中国疫苗已成为拉美多国抗疫的利器。

巴西布坦坦研究所临床研究主任医师里卡多·帕拉西奥斯认为中拉之间的疫苗合作惠及双方乃至世界。拉美国家在新冠疫苗的合作研发和推广使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疫苗提供了良好的三期临床实验的场所和环境,促进中国疫苗真正“落地拉美”。目前多个拉美国家已开始大规模接种中国疫苗,中国疫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受到广泛认可,同时中拉疫苗合作助推中国疫苗走向世界,使得中国疫苗真正成为全球性的公共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岳云霞研究员分别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维度分析中拉“健康一带一路”合作前景。短期而言,中拉疫苗合作具有优先性,“一带一路”合作促进中拉合作机制性发展;中期来看,疫情极限冲击下中拉合作稳定器作用凸显;从长期来看,中拉“一带一路”合作形成了双循环新格局下的良性互动。

智利天主教大学免疫学和免疫疗法千年研究所所长亚历克西斯·卡勒吉斯教授介绍了智利天主教大学与中国科兴公司在新冠疫苗研发合作方面取得的成效。双方共同研发的新冠疫苗已通过智利卫生部门审批,广泛应用于智利的疫苗接种。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推进,智利的新冠感染率大大降低,科兴疫苗展现出非常高的现实有效性,在智利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中拉新兴合作领域:数字经济与能源转型”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吴洪英研究员主持。

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政治学和国际研究助理教授卡罗莱纳•乌雷戈•桑多瓦尔认为,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存在三个高峰:第一次中国对拉美投资高峰主要集中在能矿领域,第二次集中在汽车等工业产业领域,第三次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领域即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拉美将中国企业的投资更多看作是企业行为,而不是国家行为。拉美对中国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多持积极态度,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PPP模式进入拉美的新能源、电信及数字技术设施等领域。未来,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潜力很大,投资高峰将会持续,尤其是在通信技术领域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产业研究室主任李晓华研究员从狭义和广义角度阐述了数字经济的含义,并粗略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模仿阶段、壮大阶段和提升创新阶段。中国数字经济具有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数字经济规模大、数字平台企业强、独角兽企业众多、数字技术进步快速等优势。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人口多、市场规模大、网络覆盖广泛、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制造业发达、创新创业受鼓励、监管包容审慎、后发优势等。中国和拉美可在数字基础设施、跨境电商、产能合作、企业国际化、技术赋能、科技创新、国际治理规则等领域开展数字经济合作。

中国长城汽车股份公司国际业务巴西区域副总裁杨伟奇介绍了巴西新能源发展环境、长城公司概况、长城新能源产业发展、长城巴西战略规划四方面内容。巴西政府和人民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脱碳措施以预防森林砍伐及鼓励汽车行业生物燃料和新能源发展为主航道,巴西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新能源的发展。长城在电池产业、电机产业、电驱动技术、氢能燃料电池技术方面进行布局,并取得了长足发展。长城乘用车产品将以全系清洁化路线进入巴西市场,结合未来业务发展,将适时导入电池产业助力巴西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变革,为拉美地区新能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墨西哥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拉美研究室主任贝尔纳多•巴兰达分析了城市交通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是智能化即自动驾驶,二是电动化即电动汽车。为了改进国家公共交通系统,世界银行和中国主要向拉美国家提供了资金支持。中国还向公路项目、机场项目、港口项目等提供了贷款及投资。拉美城市交通系统最大的变化是采用了电动公交车,其技术多来自中国供应商。中国电动汽车将会在拉美国家越来越多。未来,中国的投资对拉美交通发展、交通运输方面的发展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四单元“面向未来的中拉合作:国际新格局下的新方向”由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国际贸易与一体化司司长马里奥·卡斯蒂略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袁东振研究员认为,平等互利一直是中拉关系发展的基本轨迹,也是中拉关系的主要特点,更是中拉合作的重要动力;创新和开放是新时代中拉合作的重要方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依然是新时代中拉合作的重要途径;推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拉合作的方向和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中拉要在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取得突破;要加强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政策沟通,推动重点领域合作项目落地;要推进“2030年议程”框架内的合作。

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拉美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认为,自中拉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对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拉美在公路、港口、机场、新能源项目等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拉合作将不断深化,范围将逐步扩大。未来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其中的数字丝绸之路将是中拉关系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中拉可在生物多样性方面进行探索合作,还可在水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电子游戏等领域进行合作。

前经合组织发展中心主任、经合组织发展秘书长特别顾问马里奥·佩齐尼认为,中国不仅在投资和贸易方面是拉美的重要合作伙伴,甚至在推动地区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拉合作需要不断深化,需要城市与城市、企业与企业、公民与公民之间多层次、多方位合作。目前,拉美国家还有一些诸如债务、公共开支、合作成本分摊等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拉美经委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平台。未来,拉美国家应该团结在拉美经委会周围,共同和中国展开对话,确定双方各领域合作议程,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阿根廷拉努斯国立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主任古斯塔沃•亚历杭德罗•吉拉多从宏观到微观探讨了国际新格局。二战后,战胜国创造了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这些反映的是战胜国的利益和价值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减少对西方的依赖,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和拉美国家都期望本国利益能够在现有的国际秩序内得到回应或更加充分地体现。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利用自身理念和经验,提供多边和双边领域合作,加强了和拉美国家间的合作,促进了拉美国家的发展。同时,拉美要和中国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充分发挥拉美的资源优势和人力成本优势,促进双方发展。

前中国驻玻利维亚、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大使张拓认为,疫情期间中拉关系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障碍,保持了稳中向好、越来越好的积极态势并展现出未来发展的五大新机遇:政策沟通契合的新机遇;优先发展产业的新机遇;深化金融合作的新机遇;发展新兴科技的新机遇;互为发展选择的新机遇。他同时也指出,中拉关系面临着来自第三方的干扰和破坏,但中国不寻求在拉美的地缘优势、势力范围和意识形态输出,不寻求挑战或排挤特定国家在拉美的长期传统影响,不寻求以发展双边关系来损害拉美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合作,更不寻求做伤害拉美国家主权、尊严、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事,中拉双方一定能同心协力,排除外来干扰,共同推动中拉关系的深入发展。

前墨西哥驻华大使、墨西哥经济研究与教学中心副教授欧亨尼奥•安吉亚诺认为,目前世界各国在经济、环境等领域都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可持续的全球合作来共同应对。为了应对上述问题,一方面,中国和拉共体需要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另一方面,中拉论坛部长级会议的一些成果可以继续深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合作方面。在新的国际格局下,拉美应该在新能源、科技领域和中国加强合作,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期望中国和拉美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相互投资。

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兰立俊主持。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王超代表会议主办方宣读论坛成果文件。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秘书长阿莉西亚·巴尔塞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研究员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大学联盟成员、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教授何塞·伊格纳西奥·马丁内斯·科尔特斯分别作总结发言。

阿莉西亚·巴尔塞纳指出,面对疫情带来的全球性危机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推进中拉关系,坚持危中寻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对接共同发展需求 。除了建设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以及规则标准“软联通”,还应在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等“新基建”领域开拓合作新局,打造“中拉健康丝绸之路”“中拉数字丝绸之路”。加大政策引导和对接,共同推动中拉务实合作转型升级。她强调了拉美一体化组织作为协调拉美和加勒比各国整体立场的有效机制对于拉美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希望借助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力量,能够推动拉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

徐步认为,中拉关系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积极发展态势,主要是因为双方始终能够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互尊互信的合作原则,坚持交流互鉴的合作目标以及坚持灵活务实的合作方式。他总结了新形势下中拉合作所面临的挑战:一是疫情冲击,二是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三是全球治理体系严重不适应当今世界新形势的需要,四是数字鸿沟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制约,五是一些国家和一些政治人物抱着殖民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等旧观念不放,信奉零和游戏,与新时代国际发展潮流格格不入。希望中国与拉美国家把握双方经济互补性优势,激发合作潜力,排除各种干扰,努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相关国家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柴瑜强调了中拉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性。中拉同为发展中地区,在减贫和经济增长等重大议题上面临相似的问题与挑战。中拉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教训,通过互学互鉴,有利于总结和提炼发展经验,推动和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当前中拉关系已经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双方明确了共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携手推进“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中拉关系,发展前景广阔,值得期待。

何塞·伊格纳西奥·马丁内斯·科尔特斯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把中国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新活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时代中国实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协调创新,科技实力和创新实力有了显著提升,为中国和拉美开展新业态合作,助推拉美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契机。希望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科技交流合作尤其是航天科技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