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对外交流

拉美所主办“全球南方视角下的中拉关系”交流会

作者:王飞  时间:2024-05-21  

2024年5月21日,由古巴、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玻利维亚、巴拉圭和危地马拉等拉美11国智库和高校学者组成的代表团到访拉美所,并以“全球南方视角下的中拉关系”为主题,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进行深入交流。交流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岳云霞研究员主持。

在致辞中,岳云霞研究员首先代表拉美所对来访的拉美代表团表示热烈欢迎。她介绍了拉丁美洲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和近期的研究重点,并强调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是当前重要的“全球南方”力量,中拉之间不断创新合作,不仅为全球治理领域公共产品不足的约束提供新思路、新办法,而且还激发了全球治理改革的“全球南方”未来合作。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为中拉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她希望与会学者通过交流分享发展经验与知识,以“全球南方”合作为契机深化中拉关系。拉美学者代表团团长、古巴国际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前副外长、前驻美大使何塞·拉蒙·卡瓦尼亚斯(José Ramón Cabañas Rodríguez)特别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和本次活动的组织。他指出,中拉关系经过多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形成整体合作和双边合作并举的模式,拉美国家通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不断提升拉美民众的获得感。他同时强调,中拉之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贸易和投资领域,而且还要拓展到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领域,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徐秀军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杨首国研究员、巴西伯南布哥联邦大学中国研究小组组长维克托·乌戈·佩雷斯(Victor Hugo Luna Peres)、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张勇研究员在第一单元围绕“全球南方”的内涵及中拉经贸关系等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徐秀军研究员基于“全球南方”兴起的时代背景,从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地理属性介绍了国家分类,并指出在当前大国政治博弈加剧和发展中国家政治自主性提高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战略价值不断提升,“全球南方”这一概念实现了从经济属性向政治属性的跃升。他指出,“全球南方”是一个可塑的概念、变革的概念和认同的概念,其维度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基于上述分析,他指出“全球南方”兴起给中拉合作带来三点重要启示。一是坚持发展导向,在农业、减贫、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二是推进在贸易、投资、金融领域的务实合作,实现产业对接;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共同发出声音、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

杨首国基于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界发展十字路口的重要情境,强调了当前地缘政治、大国竞争、阵营对抗和经济“去全球化”等因素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影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呈现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前所未有的大挑战。战争还是和平、复苏还是衰退、合作还是对抗是三大最为紧迫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正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民族复兴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始终以开放和进取的姿态,彰显大国作为、履行大国责任、体现大国担当。而且,共建“一带一路”通过互联互通串联起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需求,为各国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宝贵借鉴。他认为,中拉合作的重要性和动能在新形势下显著增强,创新推动中拉关系更高质量发展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要求,为此建议双方着力加强合作的战略谋划,加快发展对接,而且着力创新合作方式,培育合作新动能。

维克托·乌戈·佩雷斯不仅重点推介了该校的亚洲研究中心,而且介绍了中巴关系,尤其是移民关系。他指出,巴西伯南布哥联邦大学是巴西东北部地区关于亚洲研究最大的研究机构。亚洲研究中心聚焦于巴西和亚洲国家的双边关系,中国是该中心的研究重点。关于在巴西的中国移民,他指出, 21世纪前十年,巴西成为中国移民在拉美的第三大目的地。移民增长的轨迹基于中拉之间强劲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基础,双方在实现发展的目标上实现了共鸣。特别是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后,中巴外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传统中国移民聚居在东南部,而如今实现了向巴西更多区域移民的新趋势。他特别希望有中国学者参与相关问题的研究。

张勇基于中拉经贸关系发展的历史事实,对中拉经贸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他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中拉关系发展。中拉经贸关系经历了跨越式发展阶段,目前正步入由数量高增长向高质量合作转型的新阶段,例如推动贸易结构优化、投资多元化以及金融合作创新等。他认为,中国的新发展格局契合拉美国家的三大发展需求。中拉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既面临着“一带一路”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新工业革命开创合作新空间、地区一体化呈现新趋势等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国际格局深刻变革、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不足等严峻挑战,因此,要从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深化中拉经贸合作。

在第一单元的讨论环节,来自拉美国家的学者在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拉美国家对华合作中的异质性、中国发展经验借鉴等议题上同中方学者进行了对话。

徐秀军指出,加强合作、促进全球治理,是每个国家共同的使命,需要每个国家共同参与。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就是要提升“全球南方”国家的发言权和话语权。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坚实的共同利益,“全球南方”国家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责任。秘鲁出口商协会下属全球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经济和商业智能研究主任加夫列尔·阿列塔(Gabriel Arrieta)提到,中拉关系需要重视国家之间的异质性,以矿产品出口为代表的秘鲁和智利、以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墨西哥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应该有所区分。岳云霞对此回应时确认了中国和不同拉美国家之间存在的贸易异质性,同时她也强调基于全球价值链数据计算,拉美地区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在近年来已经实现了出口多样性的提升。关于投资数据差异性问题,岳云霞表示拉美所拉美经济研究团队正在探索构建自己的投资数据库,并愿意与来自拉美的学者进行合作。中美洲行政管理学院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哥斯达黎加)克里斯托弗·罗德里格斯(Cristofer Rodríguez)肯定了中拉贸易在2000年之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反思了英美投资造成拉美地区信贷增长的历史。他提出了拉美国家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吸引更多中国投资的必要性问题。张勇对此回应,在中拉投资合作方面,金融工具的创新至关重要,可通过开发性金融合作、产能合作基金等方式进行有益探索。危地马拉圣卡洛斯大学社会政治人类学教授保拉·莱托纳(Paola Letona)提及中美洲围绕矿产产权的社会冲突和中拉之间创新矿业和能源投资方式的可能性,她认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双边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徐秀军对此回应,这个问题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问题。他强调,在资源矿产开发中,社会冲突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治理体系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要承担的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第二单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所长宋均营研究员、哥斯达黎加智库《大学周刊》评论员马努埃尔·贝穆德斯(Manuel Bermúdez)、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崔守军教授、危地马拉圣卡洛斯大学社会政治人类学教授保拉·莱托纳(Paola Letona)在第二单元围绕中拉关系前景、双边深化合作领域等内容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宋均营在中拉论坛成立十周年之际,用从“黄金十年”到“钻石十年”对中拉关系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他认为,鉴于中拉关系过去十年的辉煌成就、目前双边关系的良好态势以及今后巨大的发展潜力,完全可以将2024-2034年定位为中拉关系的 “钻石十年”,这意味着对过去“黄金十年”的继承与超越。面向2035年,中拉应将合作重点着力于五个方面:一是继续保持频密的高层交往,以元首外交引领促进双边关系全方位发展;二是继续夯实经贸关系基础性定位,深化利益融合,尤其要把握好“数字转型”和“绿色转型”的发展契机;三是要加强发展知识共享,深入开展治国理政交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拉美式现代化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四是完善合作机制建设,继续坚持双边与整体合作并行互促思路,尽快将中拉论坛提升为领导人峰会;五是加强智库交流合作,智库合作应该走在中拉合作的前面,为中拉合作出谋划策,建言献策。

马努埃尔·贝穆德斯认为,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存在不断增强,这是双方经济互补性的生动体现,同时文化和社会的融合也在提升。尽管当前中拉贸易存在结构的不对称性,但中拉交往方式不同于拉美国家和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国寻求建立一个多极新秩序为拉美国家创造了巨大机遇。拉美国家越来越利用中国实现出口多样化,从而带来经济利益。他特别强调了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双方政府提供的奖学金项目促进了中国和拉美国家人民之间的融合和相互理解,这也为中拉经贸关系稳健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崔守军指出,“全球南方”的崛起是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必然结果,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全球南方”国家在世界地位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全球南方”国家之间成立的多边机制(如77国集团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他从推动国际体系变革的角度提出五点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共同立场的研究,通过强化理论基础和概念细化,汇集学术和政策研究的力量;二是关注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发展需求,提出更为公平的发展模式;三是深化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推动项目落地;四是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链合作;五是彼此支持在国际规则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充分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和诉求,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保拉·莱托纳基于危地马拉的地理和历史条件分析了该国在中美洲的重要战略地位。她指出,尽管危地马拉并未同中国建交,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和危地马拉之间在各个阶段的良好关系发展(特别是经贸关系)。她强调,中美洲国家和中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十分有限,未来需要加强双边有针对性的合作。这需要更多南南合作的新智慧以减少合作模式异质性的制约。而且,近年来她越来越认识到和中国青年、公立大学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夯实双边关系。

在第二单元的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就区域一体化、未建交国与中国的关系、中拉合作的环境影响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亚松森大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巴拉圭)梅塞德斯·卡内塞(Mercedes Canese)建议未来可加强“中—美—拉”关系的研究,并且在中美关系大背景下思考中国和未建交国巴拉圭之间加强合作的可能性。他还指出中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对当地社区环境的影响同样值得研究。宋均营强调,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拉双边关系发展不会受到第三方因素的干扰,也不会针对第三方。关于环境影响,他再次强调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在资源开采和保护环境过程中实现平衡。古巴国际政策研究中心学者鲁维斯莱·冈萨雷斯(Ruvislei González)认为,中拉之间的合作机制可以实现共享共建,中美洲共同体和加勒比共同体为多边合作机制提供了基础。同时利用中国和古巴的良好关系,可以带动中国和古巴周边拉美国家关系的发展。此外,中美洲国家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潜力有待开发。圣克鲁斯国际问题专家协会会长(玻利维亚)奥兰多·罗卡(Orlando Roca)重点强调了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希望借鉴中国一体化研究的成果加强关于拉美国家一体化的研究。作为回应,岳云霞也重点推介了拉美经济学科即将推出的中拉经贸合作指数报告、中拉“一带一路”合作指数报告两项研究成果。她强调,中国的一体化研究更加注重发展的视角。

在最后的总结中,岳云霞副所长代表拉美所特别感谢外交部拉美司提供的宝贵机会。她表示,作为全国拉美研究力量的协调机构和学术平台,拉美所愿意继续引领同拉美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拉美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