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社会文化沙龙第二十五讲讨论米莱改革前景及中阿关系
2025年7月8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阿根廷研究中心主办的“米莱改革前景及其对中阿关系的影响座谈会”在拉美所成功举行。本次座谈会特邀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副主席卡罗拉·拉蒙(Carola Ramón)教授和亚洲事务委员会主席马豪恩(Jorge Malena)作为主讲嘉宾,深入探讨了阿根廷当前政治经济改革、中期选举前景及其对中阿关系的潜在影响。会议由中国社科院拉美所阿根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郭存海主持,秘书长林华作总结发言。
聚焦阿根廷政治经济改革
卡罗拉·拉蒙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阿根廷总统哈维尔·米莱的改革政策在国内引发了广泛讨论。她分析称,米莱凭借其独特的自由主义与无政府资本主义混合的意识形态,赢得了选民对“变革”的强烈渴望。尽管其政策带来了经济上的短期稳定,例如抑制了长期困扰阿根廷的高通胀问题,但也伴随着社会成本的增加和政治极化的加剧。拉蒙教授强调,10月的中期选举将是关键节点,其结果将决定米莱改革的可持续性以及阿根廷未来的政治走向。拉蒙教授还提到,米莱政府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出一定的务实性,例如在保持与美国紧密关系的同时,并未中断与中国的合作。她特别指出,阿根廷驻华大使的任命选择了一位资深职业外交官而非政治人物,这传递出阿根廷希望维持与中国长期稳定关系的信号。
中阿关系的历史与未来
马豪恩教授从历史角度梳理了中阿关系的深厚渊源。他提到,早在16世纪,通过“白银之路”,中国与拉丁美洲就已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自20世纪70年代建交以来,中阿关系逐步深化,从贸易往来扩展到投资、科技和金融等多领域合作。马豪恩教授强调,当前阿根廷政府在外交言辞上有所调整,实际合作仍在持续推进,特别是在地方层面的交流中,中阿合作展现出强大的韧性。马豪恩教授还驳斥了某些国际舆论对“中国影响力”的片面解读。他指出,中国是阿根廷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者,双方的合作基于互利共赢,而非地缘政治目的。他呼吁外界更客观地看待中阿关系,避免将双边合作简单置于大国竞争的框架下。
区域合作与全球南方角色
座谈会上,两位专家还就拉丁美洲的区域一体化问题展开讨论。拉蒙教授认为,拉美国家应摒弃僵化的一体化模式,转向更灵活务实的合作机制。她以东盟为例,指出尽管成员国之间存在差异,但通过功能性合作实现了战略目标。拉蒙教授强调,拉丁美洲需在快速变化的全球格局中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同时深化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对话与合作。
马豪恩教授补充道,中阿关系的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合作能够为经济与政治关系奠定坚实基础。他呼吁加强地方层面的交流,例如中国福建省与阿根廷萨尔塔省之间的长期合作,正是双边关系稳健发展的典范。
阿根廷研究中心秘书长林华在总结中表示,本次座谈会为理解阿根廷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中阿关系提供了宝贵视角。她指出,尽管阿根廷国内存在不确定性,但中阿关系在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林华强调,未来双方应继续加强沟通,推动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