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对外交流

第五届“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对话”国际会议总结——有组织科研的创新实践

作者:王飞  时间:2025-09-09  

2025年9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对话”国际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面向开放、创新、包容、互鉴的东亚-拉美跨区域合作”。本次会议下设三个议题,来自东亚和拉美的专家学者聚焦政策协调、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形成了广泛的学术共识。

“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对话”是两地区国家政府间“东亚-拉美合作论坛”框架下的智库对话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分别于2016年6月、2017年11月、2021年5月、2023年6月成功举办四届“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对话”国际会议。本次会议是 “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对话”国际会议机制创办以来规模最大、代表性群体最多元、高端参会嘉宾最多、传播矩阵最丰富的一届会议。

一、会议概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志敏、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丽贝卡·莱莫斯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韩国拉美协会名誉主席金元镐作视频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和主题发言环节。在主题发言环节,安第斯共同体秘书长贡萨洛·古铁雷斯、拉美经济体系常任秘书莱斯利·戴维、玻利维亚驻华大使乌戈·西莱斯、中国外交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公使衔参赞徐伟、中共中央联络部拉美局副局长金小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胥锦成先后发言。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政策协调:践行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党委书记樊建新研究员主持。本单元学者的主要观点包括:首先,跨区域合作是多边主义的有效践行方式,中国是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者,是拉美国家战略合作的伙伴;其次,真正的多边主义应超越地域与意识形态壁垒,以平等对话和协同发声为核心;最后,世界各国面临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安全危机等共同挑战,唯有通过合作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经济合作:探索绿色、创新、可持续的共享发展”,由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龚流柱教授主持。专家学者形成了三点共识:首先,东亚国家和拉美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已经成为共识,未来应将这种属性升华为共创共享的发展范式;其次,双方需超越传统贸易依赖,探索绿色转型、数字治理、产业链韧性等新兴领域的协同创新;最后,东亚和拉美的合作应立足长远,构建抵御外部风险的“合作安全网”,将资源禀赋与技术创新结合,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的借鉴。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人文交流:加强现代化经验的互学互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周志伟研究员主持。这一单元的核心观点包括:首先,超越浅层文化交流,深入挖掘东亚与拉美在现代化路径、生态哲学、社会治理中的互惠性智慧,将有利于知识生产和引领实践;其次,美国和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合作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公平、互利是中国对外合作的原则,也得到了拉美国家的认可。

二、会议创新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是拉美所深化“有组织科研”和“两镇(阵)一平台”建设的重要实践,在研究团队攻关能力建设、会议组织机制、流程规范管理、青年科研人才全素质锻炼、未来学者潜力挖掘等方面取得创新效果,充分体现了“有组织科研”对新质科研生产力的助推所用,且为拉美所“两镇(阵)一平台”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会议结束之后,拉美所科研处专门组织召开了会议总结会,承担此次会议筹备的国际关系研究室团队同拉美所科研、外事部门就会议全流程组织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进一步凝聚了合作共识。近年来新入所的青年科研人员也参加了会议总结会,青年科研人员纷纷表示,通过会后的总结与复盘,实现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帮助其更快融入拉美所科研环境,也有利于其提升未来参与学术会议筹办的能力。

第一,坚持“集体利益优先”的工作原则。集体利益优先是“有组织科研”的基本原则。“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对话”是拉美所的品牌活动,也是拉美所“两镇(阵)一平台”建设的重要支撑。国际会议筹备过程复杂,任务繁重,需要会务组成员(含科研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本次会议由拉美所国际关系研究室承办,本着集体利益优先的原则,研究室团队统一思想,敢挑重任,分工细致,相互弥补,并与研究所科研、外事部门通力协作,实现了会议全流程的高效对接,既分担了科研处的行政事务,也提升了科研团队的集体攻关能力。

第二,探索“共建共享”的区域国别学科发展路径。“共建共享”是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趋势。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既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兄弟单位之间的“科教融合”,也进一步探索了与国内拉美研究机构之间的学科共建路径。在三方合作过程中,国际关系研究室采取“专人单向对接、集体统筹”的有效协调机制,既清晰明确了三方的责权,保障了三方合作的高效整合,也实现了“共建共享”的合作效果。

第三,重视全流程的规范化。“外事无小事”,国际会议同样如此。在本次会议筹办过程中,国际关系研究室团队尤其强调过程清晰、流程规范,并重视与中外嘉宾的可持续合作。比如,在与亚洲、拉美两地区参会嘉宾联系过程中,研究室采取“一人联系一地区”的联系机制,避免沟通信息的流失。另外,会议结束后,会务组向所有参会的外国学者发专函致谢,并随信附上参会学者的发言照片,一方面增强他们的参会获得感,另一方面则也能提升合作的可持续性。

第四,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全素质锻炼。此次会议筹备过程中,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研究室团队青年人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提供独立行事应事的空间,并充分展示各自的潜力,帮助青年科研人员在“干中学”的过程中提升学术研究工作之外的办事、协调和应变能力,加快青年科研人员的全方位发展。

第五,助力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为进一步深化落实“科教融合”的理念,本次论坛创新性地设立了“青年领军学者论坛”,为两地区青年学生提供深度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不仅为拉美研究学界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通过资深专家的点评,助力青年人科研成果的产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科教融合”。另外,“青年领军学者论坛”的机制创新也为本届“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国际会议”注入了青春活力与新鲜视角。

正如柴瑜所长在会议闭幕式所总结的,在东亚和拉美国家合作的过程中,智库、高校和学者,通过对话交流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不仅能够起到引领作用,更是为我们自己注入更多的信心。她同时提出了希望,希望以此次会议为下一次再出发的起点,能够推动更多的机构和学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下去,未来把“东亚-拉美地区研究伙伴对话”国际会议开到东亚和拉美的其他国家去,更好地发挥智库在咨政建言和舆论引导方面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