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科研动态

洪都拉斯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雕刻

作者:李新伟  时间:2018-10-25  来源:考古

 

关键词:

洪都拉斯; 科潘遗址; 8N-11号贵族居址; 墨西哥纪年图案; 交叉火炬图案;

The Sculptures of Mexican Year Signs and Crossed Torches of the Aristocrat Residential Site 8N-11 at Copan Site in Honduras

Li Xinwei

Abstract

The Site 8 N-11 at Copan Site is an enclosed square courtyard. On the main architecture in the north (70 C) of it, many mosaic sculptures are found, the main motifs of which are the designs of“Mexican year signs”and crossed torches exclusively used by the royal family. Analyzed by the stratigraphical relationships, pottery types and sculpture styles, the 70 C might be built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16 th king of the Copan Kingdom, its residents had lofty statuses an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royal family, and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reform of the 16 th king to share powers with the elites. The 70 C decorated with 13 sets of sculptures bearing sacred meanings might have the property of“ancestral temple”. The sculpture designs also reflected the militarist spirit at that time.

Keyword

Honduras; Copan Site; Aristocrat Residential Sites 8N-11; Mexican Year Signs; Crossed Torches Design;

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者在中美洲地区主持的第一个田野考古项目。该居址主体是一处封闭的方形院落, 内部边长约35, 四面均为石砌高台建筑, 外缘边长约50, 南侧中部有通道。庭院周围分布着20多处小型建筑。在北侧主建筑 (编号为70C) 的第二层台基上, 发现了13组马赛克式拼接雕刻, 东、西两壁各均匀分布3, 北壁均匀分布5, 南面台阶两侧台基居中位置各1组。雕刻内容均为墨西哥纪年” (Mexico Year Sign) 符号和交叉火炬图案组合, 由从下数第三层切割石的位置开始拼砌, 8, 每层有23块雕刻部件, 共由1920块部件组成, 最宽处约1.1、高约1.5[1]

雕刻的具体情况可以北部西侧1号马赛克雕刻 (Mosaico Norte Oeste 1) 为例。该雕刻由8层共20块切割石组成, 1.1、高1.5米。下数第一层2块和第二层2块切割石组成墨西哥纪年图案, 形状如由双股皮带穿插形成的由梯形和三角形组成的结, 皮带末端分别向两侧折出。第三层3块切割石组成用长绳打成的绳结图案。第四层3块和第五层2块切割石组成两捆交叉火炬, 交叉点上方为圆形三凹点图案。第六层3块切割石组成与第三层相同的绳结图案。第七层2块和第八层3块切割石组成与第一和第二层相同, 但方向相反的墨西哥纪年图案 (图一;图二)

下面我们对此雕刻进行初步解读, 并进而讨论北侧建筑的功能和此贵族家庭的地位。

图一7 0 C建筑台基北面西侧1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雕刻立面、剖面图   下载原图

图二7 0 C建筑台基北面西侧1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雕刻   下载原图

一、特奥提华坎的渊源

() “墨西哥纪年图案

该图案因经常出现在以墨西哥盆地为中心的阿兹特克 (Aztec) 文明 (约公元11~16世纪) 的历法轮盘上而得名。这一图案表现的应为宽皮带打成的捆绑火炬的结的形状[2]。阿兹特克人有焚烧火炬迎接新纪元的仪式, 每隔约52 (18980, 260天的用于祭祀的卓尔金历和365天的太阳历同时重回起点的日子) , 均会隆重举行。四名祭司怀抱集束式火炬, 先在人牲的胸口点燃火炬, 再投入炉火中, 迎接新纪元的到来[3]。阿兹特克伯伯尼库斯文书 (Codex Borbonicus) 上对此有生动描绘 (图三) 。捆束火炬的宽带结形状的墨西哥纪年符号出现在历法轮盘上, 可能与这一仪式活动和相关的宗教信仰有关。

此图案最早出现于同样以墨西哥盆地为中心的特奥提华坎 (Teotihuacan) 文明 (约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6世纪) , 是这一强大城邦的重要标志性符号之一[4]

特奥提华坎城内特潘提特拉 (Tepantitla) 地点的一处建筑台基的正面绘有羽冠、环眼、獠牙、吐舌的风暴闪电之神特拉娄克 (Tlaloc) 。他双手各持一物, 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皿[5], 但由此物上面的墨西哥纪年式宽带结看, 应该是集束火炬 (图四) 。火焰内有贝壳纹, 外围则有水花纹, 意在表现水火相激, 在阿兹特克时期是战争的标志, 特奥提华坎时期可能有同样的内涵, 此形象的特拉娄克同时具有战神的身份。

城内死亡大道” (Calle de los Muertos) 边的建筑内, 发现一件石线刻女神像, 头戴羽冠, 双手各持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 捆绑火炬的也是墨西哥纪年式宽带结 (图五) , 火焰外也有水花纹。该女神在公元200年前后, 成为特奥提华坎的主神之一, 地位非常重要[6]

因为此图案与战神和战争的密切联系, 也成为特奥提华坎武士的标志。城内阿提提勒寇 (Atetelco) 建筑内壁画上的武士就以此为冠饰, 面戴模仿风暴神环眼的圆环眼罩, 左手持穿透滴血人心的黑曜石弯刀, 右手按住挎在腰间的短标枪 (图六)

图三阿兹特克新纪元取火图   下载原图

图四特奥提华坎城内特潘提特拉地点建筑台基正面风暴神图案   下载原图

图五特奥提华坎城内死亡大道边的建筑内石线刻女神像   下载原图

简化的此类图案在特奥提华坎的陶器、雕刻和壁画中是常见的元素。其中有的顶部有转折式分叉 (图七, 1~3) , 有的有绳结纹 (图七, 4~6) , 与科潘70C建筑上的雕刻非常相似。

() 交叉火炬图案

这种图案也可以追溯到特奥提华坎文明。双手持火炬是风暴神和守护女神的标志性姿态。除了前述图四和图五的两个例证, 还有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应该是来自特奥提华坎的石雕像 (图八) 。雕像表现的是风暴神或者一位装扮成风暴神的王者, 戴着标志性的鼻饰和双环眼饰, 双手各持一集束式火炬。巨大的羽蛇神头饰上, 不但有羽毛垂曳, 还有两个交叉状的火炬。特奥提华坎贵族居室的壁画上也有风暴之神的形象, 羽冠上装饰交叉火炬, 火炬交接处为一面圆镜子[7], 下有绳结, 左手持玉米和南瓜, 右手持闪电法杖。边框内为卷云纹 (图九)

尤为重要的是, 特奥提华坎最高大的建筑太阳金字塔前的神殿阿多萨达 (Adosada) 内出土了3件石雕, 费什 (William Fash) 等人认为表现的正是交叉火炬熊熊燃烧的情景[8](图一○) 。同时发现的一些方形石柱上也有相同的雕刻图案。在该神庙中发现一个石砌方台, 上面放置了一件石香炉。这些迹象表明, 这座神殿的主要功能很可能就是举行与阿兹特克迎接新纪元类似的, 以燃烧火炬为重要内容的仪式和祭祀活动[9]。据最近的研究, 燃烧火炬仪式在阿兹特克时期并不仅仅在迎接新纪元时举行, 在新城市建立、新的重要宫室或庙宇奠基、就职典礼等重要场合也会举行[10], 与建立新的政权密切相关[11]。特奥提华坎时期, 在阿多萨达内举行的燃烧火炬仪式也应有多重功能。

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有时会同时出现。阿提提勒寇建筑内另一幅壁画上, 装扮成风暴之神的武士面带环形眼罩, 左手持黑曜石刀, 右手按住短标枪, 头饰上有墨西哥纪年、交叉火炬和绳结的组合图案 (图一一)

图六特奥提华坎城内阿提提勒寇建筑内壁画上的武士   下载原图

图七简化墨西哥纪年符号   下载原图

图九特奥提华坎城内贵族居室壁画   下载原图

综上所述, “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图案是源自特奥提华坎的标志性符号, 与燃烧火炬的重要仪式活动有关。此仪式活动具有多种功能, 不仅与新纪元的开始相关, 也与新政体和新权力的确立相关。这类图案因此也成为神圣法力和强大武力的象征, 经常出现在风暴神和武士的头冠上。

图八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藏特奥提华坎石雕   下载原图

图一特奥提华坎太阳金字塔前神殿阿多萨达内出土的交叉火炬石雕   下载原图

图一一特奥提华坎城内阿提提勒寇建筑内壁画上的武士   下载原图

二、科潘的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图案

科潘最后一任国王第16王雅始帕萨 (Yax Pasaj Chan Yopaat, 公元763~810年在位) 时期的Q号祭坛的四个侧面上雕刻着科潘16任国王薪火相传的场面。第1王雅始库克莫 (K’inichi Yax K’uk’Mo’, 公元426~437年在位) 面带特奥提华坎标志性的风暴神双环眼饰, 右手持特奥提华坎式方盾, 左手持象征权力的火炬, 正要递交到第16王手中。顶部的文字记录了第1王建立王国的光荣历史 (图一二) 。根据上面的记载, 1王在一个以交叉火炬为标志的圣殿内 (左数第二竖行第2个字符和第一竖行第5个字符) 获得了神力和建立王国的身份。著名玛雅文字学家斯图阿特 (David Stuart) 将这个字符释读为Wite’Naah, 意为根源之屋” (origin house) [12], 认为第1王在此圣殿内获得了齐尼奇” (K’inichi, 意为光芒四射的、太阳神的) 雅始” (Yax, 新生的、绿色的) 这两个国王才能享有的高贵称号, 并获得了卡威尔 (K’awil, 闪电神) 法杖。费什认为, 这个根源之屋就是特奥提华坎太阳金字塔前的阿多萨达神殿, 1王正是在那里获得了可以建立王国的身份, 经过150多天的长途跋涉, 来到科潘, 建立王国。特奥提华坎在当时因其强大的武力和崇高的宗教地位, 成为整个中美洲地区的圣地[13], 科潘第1王的朝圣之旅对他建立王国的事业至关重要。因此, 交叉火炬图案在科潘是与王国起源和圣地特奥提华坎具有特殊联系的重要符号。

图一二科潘Q号祭坛顶部的文字记录   下载原图

科潘的大量考古发现证明Q号祭坛的记载是可靠的信史, 科潘王国的建立确实与特奥提华坎存在密切联系。在科潘马伽里塔 (Margarita) 神庙下第1王的王后墓中, 随葬了1件陶带盖三足筒形器, 上面有第1王神庙的彩绘。神庙台基为典型的特奥提华坎方框-斜坡 (talud-tablero) , 两侧有展开的鸟翼。第1王的面孔浮现在漆黑的神殿内, 佩戴双环眼饰;双手伸出, 左手持盾, 右手握墨西哥纪年式宽带结捆扎的集束式火炬 (图一三) 。同出的两件黄铁矿镜子的背面有白灰底彩绘图案, 具有典型的特奥提华坎风格, 包括墨西哥纪年和绳结图案[14]。科潘第2王为纪念第1王建造的叶纳尔 (Yehnal) 神庙的台基壁面上, 有呈太阳神面相的第一王的白灰彩绘雕像, 王冠即为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形状[15] (图一四)

图一三科潘马伽里塔神庙下第1 王王后墓出土陶带盖三足筒形器器壁展开图 (局部)   下载原图

图一四叶纳尔神庙台基上的太阳神像   下载原图

图一五科潘第1 2 王石雕像   下载原图

但总体而言, 在王国早期, 对与特奥提华坎的这一联系似乎并未特别炫耀。在科潘第1王时期一个祭祀坑的封顶石 (Motmot Marker) 上的雕刻中, 1王和第2王对面而坐, 都是典型的玛雅装束, 1王并未戴双环眼饰。在马伽里塔和罗萨里拉 (Rosalila) 等早期神庙上, 也难觅特奥提华坎因素。但在第12王时期, 科潘与特奥提华坎的特殊渊源开始被大力宣扬。

科潘第12王卡克乌提 (K’ahk Uti’Witz’K’awiil) 是整个玛雅世界在位时间最长, 也是最长寿的国王之一, 统治科潘68 (公元628~695年在位) , 享年91岁。他带领科潘走向强盛, 远交近攻, 牢固控制了现在危地马拉境内的基里瓜 (Quirigua) 属国和玛雅世界最重要的玉料资源。第12王石雕像 (科潘6号雕像, stela6) 的王冠上有典型的墨西哥纪年符号和绳结以及特奥提华坎式风暴神头像[16] (图一五) 。他的另一座石雕像上的铭文中, 则尊称第1王为交叉火炬圣殿之主[17] (图一六) 。他的墓葬深埋在第26号金字塔 (文字台阶金字塔”) 之下, 是科潘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出土了以第1至第12王塑像为器盖的陶制焚香器, 其中第1王的塑像也是面带双环眼饰[18]

好大喜功的第13王瓦沙克拉胡恩 (Waxaklajuun Ubaah K’awiil, 公元695~738年在位) 继续强调科潘王室神圣的特奥提华坎起源。他在科潘王宫区仪式大广场上为自己树立的B号石雕像中, 宣称自己是交叉火炬根源之屋的第13代传人 (图一七) 。在公元7384月的一次决定性战斗中, 他被属国基里瓜国王俘获并斩首, 造成科潘王国的极大震动[19]。科潘第14、第15和第16王均采取各种措施极力促进王国的复兴, 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宣扬与神圣的特奥提华坎的联系。第15王卡克易普亚 (K’ahk’Yipyaj Chan K’awiil, 公元749~761年在位) 完成了著名的文字台阶金字塔的建筑。台阶上的约2200个文字记录了从科潘第1王开始主要国王的在位年代和重要事迹, 着力强调源自神圣特奥提华坎的连绵不断的正统王系, 以图凝聚人心, 复兴王国。金字塔上面的神庙已经完全坍塌, 但残留了一些重要的雕刻部件, 包括特奥提华坎风格的集束火炬、盾牌和用于祭祀的人心等[20]

图一六科潘第1 2 号石雕像上的文字   下载原图

图一七科潘B号石雕像上的文字   下载原图

16王雅始帕萨时期, 对特奥提华坎传统的宣示达到顶峰。他主持完成的第16号金字塔是整个王室区最崇高的圣山。在其顶部坐南朝北的圣殿内的神龛中, 1王面带标志性的特奥提华坎式双环眼饰, 手持盾牌, 一派特奥提华坎武士风范。圣殿外墙上有特奥提华坎风格浓郁的马赛克式拼接雕刻, 包括环眼两侧有墨西哥纪年和绳扣纹装饰的大型风暴神头像和小型装饰[21] (图一八) 。第16王的寝宫为16号金字塔南侧的10L-2号庭院。其西北角为一座编号为10L-29“L”形特殊建筑, 外墙上有与8N-11号居址70C台基上完全相同的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图案 (图一九) 。在庭院西南角的建筑10L-33上面, 则有小型交叉火炬和风暴神雕刻装饰[22]

图一八第1 6 号金字塔顶部圣殿雕刻   下载原图

1.大型风暴神头像23.小型装饰

图一九科潘1 0 L-29号建筑上的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雕刻   下载原图

三、初步认识

通过上述资料, 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1.由地层关系、陶器类型学和雕刻风格分析, 70C建筑最可能兴建于第16王时期。目前在科潘核心区发现的同时期贵族居址中, 只有70C建筑拥有与王室相同的、标志王国起源的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图案, 表明居住在8N-11号居址的贵族家庭与王室的密切联系和高贵地位。

2.16王为了中兴王国, 采取了一些政治改革措施, 其中之一是与贵族共享权力。他在王宫区建造了著名的被称作议事厅” (popol nahh) 的第22a号建筑, 召集王国内各地的贵族集体议事, 以加强统治基础[23]。这些措施促进了科潘的复兴, 使之重新成为该地区的霸主。第16王大力推行这些改革可能与他的特殊出身有关。有证据显示, 16王的母亲来自强大的玛雅城邦帕伦齐 (Palenque) , 但其父并非第15, 而是居住在10L-2居址的一位贵族[24]。第16王获得王位的细节不得而知, 但其非正统的身份令其极力强调自己也是出自第1王血统的王族, 也迫使他不得不与其他贵族分享权力。8N-11号居址的70C建筑能够使用原来为王室专用的特殊雕刻, 应该与这一改革有关。

3.70C建筑台基上的雕刻和特殊结构都表明了其在整个8N-11号居址建筑组合中的重要地位。“13”在玛雅文明中是很神圣的数字, 因为在玛雅宇宙观中, 天有13层。玛雅人有类似于中国的干支纪年的专用于祭祀的历法, 每个周期为260, 以数字1~13轮流搭配20个日名形成[25]。以13组相同的雕刻装饰, 是着意强调这座建筑的神圣地位。考虑到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图案与王国起源的密切关系, 推测北侧主殿在此贵族院落中应具有祖庙的性质, 是追溯祖先光荣历程、确立自己的正统血缘地位、与祖先进行沟通的重要场所。

4.70C台基上的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图案也应是对武力的宣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90年对8N-11号居址东部建筑进行了发掘[26]。芭芭拉 (Barbara Fash) 根据南侧偏殿66S上的头戴水莲花装饰的查克神 (Chak, 玛雅风暴神、雨神) 和玉米神雕刻等线索, 推测8N-11号居址的家族主要负责对水利资源的管理[27]。但东侧中部主殿66C有太阳神半身雕刻, 胸前以准备缚敌的绳索为装饰, 是玛雅世界宣扬武力的典型方式, 70C台基雕刻正与此呼应。第16王时期唯祀与戎成为政治主旋律。他主持兴建的第16号金字塔北面台阶上有三组雕刻, 最上面为如同从金字塔内探出头来的巨兽之口, 正欲吞食一个被捆绑的用于祭祀的俘虏;中间为重生的武士形象的第1, 正位于光芒四射的盾牌形冥界与人间入口处;最下面, 中部为巨大的环眼风暴神和战神特拉娄克像, 四面环绕人头骨[28]70C建筑表现出的正是那个时代的尚武精神。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潘工作队:《洪都拉斯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北侧晚期建筑》, 《考古》2017年第9期。

2J.C.Langley, Teotihuacan Sign Cluster:Emblem or Articulation?in J.C.Berlo ed., Art, Ideology and the City of Teotihuacan,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1992.

3F.Anders, M.Jansen etc., El Libro del Cihuacoatl, Homenaje para el ano del Fuego Nuevo:Libor explicativo del llamado Codice Borbonico, Codices Mexicanos, Sociedad Estatal Quinto Centenario, Akademische Druck-und Verlagsanstalt, and Fondo de Cultura Economica, Madrid, Graz, and Mexico, 1991.

4H.V.Winning, La Iconografia de Teotihuacan:Los Dioes y Los Signos,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onoma de Mexico, 1987.

5E.Pasztory, The Iconography of Teotihuacan Tlaloc, Studies in Pre-Columbian Art and Archaeology, No.15, 1974.

6J.C.Berlo, Icons and Ideologies at Teotihuacan:the Great Goddess Reconsidered, in J.C.Berlo ed., Art, Ideology and the City of Teotihuacan,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1992.

7K.A.Taube, The Iconography of Mirrors at Teotihuacan, in J.C.Berlo ed., Art, Ideology and the City of Teotihuacan,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1992.

8W.Fash, A.Tokovinine etc., The House of New Fire at Teotihuacan and Its Legacy in Mesoamerica, in W.Fash and L.L.Lujan ed., The Art of Urbanism:How American Kingdoms Presented Themselves in Architecture and Image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9L.Batres, Teotihuacan o la cindad sagrada de los Tloltecas, Imprenta de Hull, Mexico, 1906.

10G.Olivier, Sacred Bundles, Arrows, and New Fire:Foundation and Power in the Mapa de Cuauhtinchan No.2, in D.Carrasco and S.Sessions eds., Cave, City, and Eagle’s Nest:an Interpretive Journey through the Mapa de Cuauhtinchan No.2,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2007.

11E.Boone, Venerable Place of Beginnings:the Aztec Understanding of Teotihuacan, in D.Carrasco, L.Jones and S.Sessions eds., Mesoamerica’s Classic Heritage:From Teotihuacan to the Aztecs,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2000.

12D.Stuart, The Beginnings of the Copan Dynasty:a Review of the Hieroglyphic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in E.Bell, M.Canuto and R.Sharer eds., Understanding Early Classic Copa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2000.

13李新伟:《特奥蒂瓦坎羽蛇神金字塔地下隧道的新发现》, 《光明日报》2016416日第11版。

14E.Bell, R.Sharer etc., Tombs and Burials in the Early Classic Acropolis, in E.Bell, M.Canuto and R.Sharer eds., Understanding Early Classic Copa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2000.

15K.Taube, Structure 10L-16 and its Early Classic Antecedents:Fire and the Evocation and Resurrection of K’inichi Yax K’uk’Mo’, in E.Bell, M.Canuto and R.Sharer eds., Understanding Early Classic Copa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2000.

16W.Fash, Scribes, Warriors and Kings:the City of Copan and the Ancient Maya, Thames&Hudson, 2001.

17[12]

18[16]

19Martin, Simon, and Gruba, Nikolai, Chronicle of the Maya Kings and Queens (Second Edition) , Thames&Hudson, 2008.

20D.Stuard, A Foreign Past:The Writing and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on a Royal Ancestral Shrine at Copan, in E.W.Andrews and W.Fash eds., Copan:the History of an Ancient Maya Kingdom,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2005.

21R.Agurcia and B.Fash, The Evolution of Structure 10L-16, Heart of the Copan Acropolis, in E.W.Andrews and W.Fash eds., Copan:the History of an Ancient Maya Kingdom,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2005.

22E.W.Andrews and C.R.Bell, Late Classic Royal Residence, in E.W.Andrews and W.Fash eds., Copan:the Histroy of an Ancient Maya Kingdom,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2005.

23B.Fash, W.Fash etc., Investigations of a Classic Maya Council House at Copan, Honduras,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 19 (4) , 1992.

24[22]

25林恩·V·福斯特著, 王春侠等译:《古代玛雅社会生活》, 商务印书馆, 2016年。

26D.Webster, B.Fash etc., The Skyband Group:Investigation of a Classic Maya Elite Residential Complex at Copan, Honduras,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 Vol.25, 1998.

27B.Fash, Iconographic Evidence for Water Manage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t Copan, in E.W.Andrews and W.Fash eds., Copan:the Histroy of an Ancient Maya Kingdom,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 2005.

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