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学者谈美拉关系
作者:谭道明 时间:2015-07-22
2015年7月15日,哥伦比亚国立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de Colombia)历史系副教授吉塞拉–克拉默(Gisela Cramer)访问拉美所,并作了题为“美国与拉美:美国对拉政策史”的演讲。演讲会由政治室主任杨建民主持,政治室以及国关室的科研人员参加了演讲会,并与吉塞拉进行了交流。
吉塞拉首先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美国对拉政策的变迁,着重分析了美墨战争、美西战争、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及其解体、后冷战及中国崛起等不同事件对美国对拉政策的影响,并指出美国门罗宣言、大棒政策、睦邻外交、争取进步联盟等政策和措施的背景及效果。
吉塞拉比较了拉美主要国家与美国在人口、GDP等方面的差距,指出在经济体量和军事能力方面,美洲是一个发展非常不均衡的地区。这使得拉美地区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北方的巨人”,不可避免受到美国的重要影响。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也不断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对拉美各国施加程度不一的影响。
在拉美各国摆脱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后不久,美国单方宣布“门罗宣言”,试图将新生的拉美各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该宣言最初在实践中并没有什么效果,美国在西半球的权力扩张是渐进式的。19世纪年中期,“天定命运论”在美国甚嚣尘上,如火如荼的西进运动不可避免地与墨西哥发生冲突。1946-1848年间的美墨战争导致墨西哥失去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等大片领土,而美国则一跃成为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国,从此获得在美洲的主宰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环加勒比海地区进行“金元外交”和军事干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任内推行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对拉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相应出现了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运动。“拉丁”的美洲与“盎格鲁”的美洲对立,拉美的反帝国主义日益指向美国,将其视为最大的威胁。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由于大萧条的影响和纳粹德国崛起的威胁,美国对拉政策被迫进行重新调整,富兰克林–罗斯福采取了对拉睦邻政策。在二战时期,除了阿根廷之外,所有的拉美国家都加入到美国领导的反轴心国阵线。美国的势力由此进入了南美洲南部,超过了欧洲对该地区的影响。美国与该地区建立各种双边和多元军事联系,形成“西半球防卫原则”。冷战后,美国对拉美地区进行广泛的军事干预,但并没有阻止古巴革命胜利。为此,肯尼迪政府1961年成立“争取进步联盟”,支持拉美一些国家进行社会和经济改革,并帮助这些国家强化军队和警察力量的平叛能力。结果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处于威权政府的统治之下。后冷战时期,美国与拉美各国的关系是更加个别化的,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对外政策。墨西哥被纳入美国和加拿大参加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哥伦比亚计划”帮助哥伦比亚打击贩毒和恐怖势力,但拉美地区的大国阿根廷和巴西则主导组织了本地区的一体化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可以说,拉美地区长期处于美国的影响之下,但也长期存在贫富不均、严重贫困、脆弱经济、软弱机构、浅层次民主等问题,美国对拉美的影响到底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1世纪以来,世界日趋多元,中国和亚洲崛起。这对拉美来说或许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