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活动

吴白乙所长率创新工程项目组赴上海调研

作者:高庆波  时间:2015-07-31  

2015年7月6日至10日,吴白乙所长率“中拉整体合作”等创新项目部分成员,在上海开展为期五天的国情调研工作。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学国、秘书处长季为民等同志参与部分调研活动。

本次活动是拉丁美洲研究所根据中央和院党组关于构建开发型经济体制和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中拉整体合作战略规划和本所创新工程年度任务而开展的国内系列调研之一。上海市在对外开放、金融创新、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占据龙头地位,积累了丰富的先行先试经验。本次调研旨在以上海市为样本,从中拉合作视角入手,理清政府部门、市场行为主体的意愿与身份定位,发掘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探索未来的政策环境变化趋势与解决问题的具体可行措施。

调研小组在沪期间共访谈11家单位,举行专场报告一次,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两场。受访单位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部门与职能机构;二是企业;三是智库。在调研和座谈中,各方交流了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思路下,全面加强中拉整体合作的模式与针对现实问题的意见。

 

 

近年来,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经贸合作增长势头迅猛。以上海为例,对拉美投资的领域在不断不提升,形式从劳务输出向资本和技术输出不断发展演化。本次调研发现,“走出去”的各类主体所关注的问题与所面临的困难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一方面,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都关心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中拉整体合作的具体实现形式。在调研活动中,拉美所团队向各方介绍了“一带一路”及中拉整体的合作发展理念,指出这是一种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举措。这一战略举措,既可以在短期内刺激国内市场,又将在长期内形成新的、庞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两洋铁路建设,是中拉整体合作战略构想新的切入点,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各方高度关注实施中拉整体合作规划等对外合作战略所面临的相关不确定性和可能的风险。一是拉美国家的系统性风险,如政治风险、制度风险、外汇风险、治安风险等;二是当前国内服务于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政策措施相对滞后,不利于尽快化解中拉整体合作的战略所带来的风险。如多家受访机构表示,现有体制存在制约中拉整体合作的因素,如项目审批流程过长以及出访拉美时间规定过短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改进。

针对企业在开拓拉美市场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调研组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对受访机构的已有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其中,对于企业和金融部门普遍抱怨的汇率风险,调研组在指出其发生必然性的同时,介绍了具有不同的风险等级的各类国家的制度、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内外发展环境等多方面诱因,还与受访各方形成共识,认为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需要促进国内金融制度创新,充分落实并利用与拉美主要经贸伙伴之间业已达成的本币互换机制,并进一步拓展本币互换协议的签约国家。

对于企业顾虑较多和颇受影响的拉美政治风险与治安风险,调研组介绍了融入拉美社会的典型案例的经验和启示,总结受访企业经验,指出一方面是企业要更多的融入拉美社会,适应当地文化;另一方面是国家层面要构建风险预警与维权机制。

对于国内配套措施相对滞后的问题,调研组发现受访各政府职能机构已采取积极行动,值得推广的经验主要有:第一,充分利用现在互联网信息优势,如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并利用此平台及时发布企业关注的经营、服务与政策信息,这一模式受到了商务部的肯定,并打算大力推广;第二,构建“走出去”联盟,将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如律师、财务等)、外国驻华领事馆与机构各方组织在一起,推动彼此的深入合作;第三,构建服务型政府,通过向专业团队购买服务(国别分析、风险预警、财务报告等),服务于企业;第四,构建维护企业权益的网络,将企业面对的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反馈。另外,各金融部门也在落实本币结算、推进离岸市场与清算市场建设、提供购汇便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访谈中,各方一致认为,未来中拉合作机会将会更加深入。除了传统的能源和资源以外,发展中国家海量的公共设施建设需求,人口增长对用地的需求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以及国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都将是吸引中国直接投资拉美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走出去的企业迫切需要了解制度、法规、市场壁垒与风险警示等基础信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构建国家级的制度体系,以此规避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风险因素(如恶性同业竞争,歧视性垄断调查等)。

由此,中拉合作的各参与方都需进行一定的适应性调整。政府亟需处理的事情有三:一是变革严重滞后的规章制度;二是构建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团队;三是构建更加有效的协调机制。企业若要进入拉美,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资源、资本、技术与标准等等,从而能够融入拉美社会,最终形成与拉美共赢,与拉美社会和谐共处的局面。研究机构则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聚焦拉美,做好政府的智库,企业的智囊。既要帮助政府形成专业化的政策,提升政府治理效率;又要针对企业关心的问题对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如提供政策咨询、风险预警。

针对中拉合作产生的现实性需求,调研组与受访智库均认为,传统智库的研究滞后,行动迟缓,未来各机构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相互借鉴有益经验。如侧重国际问题研究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复旦大学金砖研究中心,通过聚焦核心问题,力求传播中国声音,并在组织形式、数据收集整理、信息化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走出了自身的特色之路。又如上海社科院则在考核评价体系、研究队伍建设等组织架构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整体而言,通过五天的深入交流与座谈,调研组对活动主旨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产生了如下深刻体会:

首先,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世界经济竞争压力正在产生倒逼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突出效应,而上海市在服务型政府、金融制度创新、人民币国际化和自贸区试验等方面发力突破,各类外向型企业在体制、观念、实力等方面明显领先,所反映的部分问题具有前沿性和代表性,值得总结和反映。

其次,院党组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合办上海研究院是我院体制机制创新的一项战略举措,将对我院各学科建设贴近国家改革开放一线实践,促进理论和对策研究更好、更快地服务于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上海研究院的“窗口”效应进一步显现,其战略价值和综合功效将不可限量。

再次,创新工程和重大国情调研项目的设立及资源配置要求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科学,特别是国际问题研究人员接触实际,了解国情,增强科研工作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高研究能力,转变作风、学风和文风,对于我院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治理的长远成效将不可限量。

最后,通过本次调研,拉美所团队深切地感受到国内各界对于拉美研究的迫切需要,通过与一大批职能部门、企业与研究机构达成了下一步合作的意向,不仅校正了自身发展的方向,收获了学术自信,而且增加了大家“走向基层、走向企业、走向对策”的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