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活动

“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与中国的制度型开放高地建设”讲座举行

作者:芦思姮  时间:2020-11-19  

2020年11月19日下午,拉美所区域合作研究室、经济研究室,及墨西哥中心联合举办研讨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国际贸易室主任东艳主讲,题为“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与中国的制度型开放高地建设”。讲座由区域合作室主任杨志敏研究员主持。

本次报告聚焦全球高标准投资协定的演进趋势,东艳研究员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从国际生产方式变革的制度需求与供给视角,探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塑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制度型开放的理论依据,并结合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的经验进程,探讨双循环背景下,中国开放高地建设的发展路径。

东艳研究员认为,当今的国际经贸规则业已进入加速重构期,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在美、欧、亚等全球主要区域正在通过新的区域贸易协定全面推进,其中代表性协定包括《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美墨加协定》(USMCA)、《欧盟-日本伙伴关系协定》(EJEPA)、《欧盟-加拿大全面伙伴关系协定》(CETA)等。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使愈发密切的国家间交往从商品要素交换向生产一体化演进的过程中,具有制度异质性的两个国家间的制度矛盾逐步显现,双边贸易摩擦呈现出从微观经济摩擦向综合性摩擦以及制度摩擦演进的趋势。尤其是自2020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下,中国对外开放面临新的挑战,主要经济体在全球贸易规则重构领域的竞争加剧。

鉴于此,制度的对接与协调更加重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新规则,深化推进制度型开放进程,是我国应对全球化逆风,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具体而言,我国缓和制度摩擦需要结构性改革和制度协调,主动的开放是面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座谈会上,来自全所各室的研究人员就全球贸易区域化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制度性建构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会者认为,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顺应了全球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变革需要更为开放、更加联通的市场运行环境。当前国际规则从边界规则向边界内协调的演进,则反映了这一趋势。对我国而言,诸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外商投资法的发布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有助于我国通过制度型开放,营造与国际高水平对接的经贸规则体系,进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