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活动

拉美所启动“拉美社会文化沙龙系列”第一讲

作者:曾顺意  时间:2021-09-15  

2021年9月15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邀请,长江日报高级记者余熙在拉美所新方桌会议室举行了一场名为“一位中国记者的拉美朋友圈”的主题讲座。这是社会文化研究室举办的“拉美社会文化沙龙系列”的第一讲。讲座由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闻社、长江日报社、察哈尔学会、欧美同学会拉美分会、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

余熙记者就“如何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国际文化传播效能,推动中国声音向拉美国家由点及面精准传播”为切入点,讲述了他在乌拉圭、古巴、巴拿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等国的游历故事,以其亲身经历分享了他对中国声音在拉美传播的叙事结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首先,他认为应采取双线受众的叙事结构,在与上层政要和与民间社群的互动模式之间灵活切换,发挥民间外交在对外传播中国故事中的“柔性职能”。余熙提及自己在从事民间外交事业时,同时充当了记者、摄影师、作者、画家、书法家等多重角色,自由创作的身份特质使他能够把握不同受众的群体偏好,从而采取不同的叙事策略。

其次,他提出应发挥礼物馈赠的“点效应”与媒体宣传的“面效应”,使中国声音在不同的互动模式中呈现出叠加响应的叙事形式。余熙谈到自己在结识拉美政要时,常会赠予他们一些蕴有“中国元素”的情谊礼,包括赠送给古巴前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手绘的水彩肖像画、赠送给乌拉圭驻华大使和多位乌拉圭省长的书法作品、赠送给乌拉圭总统何塞·穆希卡的中国“老同志”牌普洱茶饼,由此使得中国文化的对外印象呈现为生动且独特的礼物象征。与此同时,余熙还积极通过著书、演讲、展览等形式,往返于中拉两地,借助双方报刊、广播、社交媒体的宣传,由点及面,逐步扩大拉美民间社群的“朋友圈”。

最后,他认为应选择亲近情境与遥远情境相结合的叙事内容,借共性相通融入拉美生态的同时,推动中拉话语体系在特性对比中加深互知、互动、互鉴。余熙认为自己对外演讲的选题定位,首先是当地群众所熟悉的亲近情境,并从某一特定视野中发掘中拉之间的共性,极力避免因“大、泛、空”导致话题乏味、着力模糊。他多次选择《从中国油画看当代女性和青少年的形象》作为演讲主题,展示中国境内各族群的服饰及容貌变迁,并以此作为融入拉美本土族群生态的切入口。同时,他常通过现场书法创作、街头人像绘画、流动艺术展览的动态讲述,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由近及远”地纳入民众视角,使中国故事在内容上更为生动、亲切和真实。

分享会最后环节,余熙记者和参会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谭道明高度评价了余熙的公共外交事业,并就中拉文明对话形式和学术实地田野调查提出了类似的方法借鉴思路。余熙记者就拉美本土社群对中国旅客的热情礼节、在中拉民间外交过程中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和资金困难等话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欧美同学会拉美分会会长王卫华等进行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