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活动

拉美所举办“拉美社会文化沙龙系列”第二讲

作者:胡少宁  时间:2021-09-29  

摘要:中非发展合作对中拉发展合作的镜鉴和启示。

2021年9月29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在拉美所新方桌会议室进行了一场“发展主义的差异性叙事——中国/坦桑尼亚的乡村实践:政治,文化与技术”的主题讲座。此次讲座为社会文化研究室举办的“拉美社会文化沙龙系列”第二讲。讲座由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研究员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和社科院大学的学生现场参会,同时还有60余名来自全国高校、企事业单位的观众通过腾讯会议在线收看了讲座。

李小云教授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全球化过程出现的乡村衰落”为出发点,讲述了他在坦桑尼亚和中国云南省等地区的扶贫经历,分享了他对非洲和中国的村庄应当如何从发展主义视角减少贫困、发展经济的独到见解。

首先,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并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传统、社会现实等方面的问题,而政治、文化、技术三要素则成为影响包括拉美和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他提出,社会转型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进步,还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

其次,他指出,资本是文化形态和政治形态的结合。西方商业资本主义蔓延到非洲之后严重影响了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甚至危及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西方国家对经济作物的垂涎,导致非洲原有的作物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传统的食物结构和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是造成粮食匮乏、营养不良和饥饿的根本原因之一。李小云教授通过指导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皮亚村和瓦辛巴村当地民众种植玉米,通过近十年的努力下终于使玉米亩产增至原来的近三倍。与非洲相似的是,拉美国家也从殖民时期开始就逐渐沦为商品农业产地和原料生产地,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始积累。

最后,李教授从发展领域主客体关系变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差别。他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得中国可以把地方性知识逐步变为全球性实践的一部分,如在云南瑶族的“河边村实验”。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若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摆脱贫困,首先要实现公共社会服务均等化,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公平使用社会资源的条件。通过长期发展战略逐步改变与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最终实现“贫困的终结”。

分享会最后环节,李小云教授和参会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研究员充分肯定了李小云教授的扶贫成果,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与李小云教授就国际援助和扶贫问题达成了高度一致。李小云教授就国际新形势下,拉美农村新发展、农业经济多样化以及中拉发展互鉴等话题同线上线下参会者进行了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