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活动

“拉丁美洲的电影和社会变迁”研讨会在京举行

作者:韩旭  时间:2021-12-09  

2021年12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和拉丁美洲文化学科共同举办的“拉丁美洲的电影和社会变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电影学界、拉美学界以及拉美文化交流领域的十多位专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会,就拉美电影与拉美社会、中国与拉美影视文化交流以及如何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等议题,展开了热烈交流与讨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新时国代际传播新要求的提出,我国愈加重视与拉美人文交流互鉴。相较于经贸、基建、农业等方面愈益密切的交流,我国与拉丁美洲在影视文化传播方面的交往相对较少。电影作品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能够较为全面生动地展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万象。因此,研究拉丁美洲的电影,是走进拉丁美洲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最好的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召开这次会议的背景。早在2012年社会文化研究室就举行过“影像与现实:拉丁美洲的印第安运动” 国际学术研讨会,力图透过影像揭示和呈现拉丁美洲的政治、历史、社会和文化等。他表示,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透过电影开展拉美研究和教学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广受欢迎。但自2012年那次会议之后,已几近10年并没有开展后续类似的活动。这次会议旨在团结对拉美电影有兴趣的中青年学者,以集体的力量重启拉美电影研究和透过电影传播拉美的历史和文化。目前,重启拉美电影的时机已经成熟。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重点之一,郭存海研究员主持了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付晓红的专著《拉美电影作品分析》发布会,本书是付晓红副教授继《孤独迷宫:拉丁美洲电影的空间研究》后的又一力作,也是当前中国国内仅有的以拉美电影为主题的学术专著。发布会上,付晓红副教授生动地用三首西班牙语歌曲,将其拉美电影研究的心路历程和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探索拉美电影的可能性(Quizás Quizás Quizás),到深度沉浸于拉美的社会文化(Un Poco Loco),最终将研究引入理性和辩证(Por Una Cabeza)。她认为研究拉美电影,应该从资料性、学术性和广度深度三个方面去归化作品,方得以从激情回归理性。

学术研讨单元由《当代电影》杂志社副编审檀秋文博士主持。他负责的刊物曾多次刊登拉美电影专题研究,他认为拉美电影研究潜力无穷、未来无限,应该汇聚多方力量,共同为中拉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高红岩教授曾在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任职两年多,对巴西电影颇有研究。她以巴西作为个案,提出了与拉丁美洲进行影视文化交流的相互性。她认为交往的前提是尊重,首先需要尊重对方的民族传统和文化,才有进而文化互鉴的基础与可能。高红岩教授高度评价了拉美电影视听语言的精炼、生动与深刻,其表达自由化和探索深度都值得中国电影学习,通过对拉美电影空间的解析,可以走进拉美社会文化。

北京大学讲师路燕萍博士指出,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是传递文化和价值理念最有效的方式。其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认为将电影与文学、文化、社会等视角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进行国别区域的研究,通过自我和他者的视角变换去分析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现象和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武亮宇认为拉美电影是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也是世界电影和文学的瑰宝。他同时结合拉美电影产业的市场化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北京交通大学胡晓悦博士提到中拉电影文化中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则映射了中拉社会的相似性,镜像视角有助于中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拉美电影。她还提出需要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去看待拉美的文化符号,用品牌运营的策略去看待拉美电影在中国的发展。

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王珊结合其在赤道几内亚的外派经历,为拉美电影的传播和定位提出了建议。从公共外交的视角出发,她认为拉美电影想要“热”起来,必须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和需求。随着全球化愈加深入,Z世代的特征和审美差异逐渐消弭,拉美电影走进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有机会在中国重新扬帆起航。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邱子桐重点讲述了她在哥伦比亚的所见所闻,以及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电影中的折射,并对如何用访谈和问卷的方法进行电影传播效果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浙江大学的汪潇灏博士关注当代阿根廷电影和拉美女性导演作品。她从情感和情动的角度解读拉美电影在时代变迁之后的新现状,并提出建立研究谱系的必要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王思维博士重点以古巴电影为例,介绍了她在美国针对于拉美电影的调研情况和研究发现。

研讨会同时邀请到了中拉文化交流的业界专家参与讲述和讨论,大多数专家都在拉美实地生活、考察、学习过,对拉美社会的了解与热爱也反映在他们的社会活动中。电影收藏家魏威分享了他收藏了近1.5万部拉美电影作品的经历,在他的热爱与专业并行之下,他认为电影类型研究会更加适合当下拉美电影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著名旅行家赵小川讲述了他在阿根廷乘摩托车沿着切·格瓦拉之路骑行的精彩历程,在中阿建交5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赵小川将致力于拍摄2022阿根廷公路纪录片,以视听传播的方式讲述中阿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影部的李平老师多年从事对西语国家外宣工作,她希望通过对拉美电影的研究,找到中拉文化的共通点,把握新时代拉美受众的观影品味和观影习惯,继而打造在世界范围内具备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中国影片。借助对拉美文化的研究与学习,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学界学者和业界专家的演讲之后,是硕博士生的讨论环节。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杨宾,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角度,阐述了中拉文化交往中影视传播的历程以及其中电影、电视交互影响的历史,抒发了对未来媒介融合助推中拉影视交往的畅想。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韩旭则从影视译制与传播的角度,梳理了中国影视剧在拉美的传播实践、译制实践和相关研究。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汪米拉以阿根廷“第三电影”为例,认为这种反映了阿根廷民族反殖民反歧视的精神,与我国人民抗击侵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有相似之处,也是影视文化可以沟通的重叠地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拉美系硕士研究生戴扬展示了她的研究构想,试图以聚焦拉美汉学家在中国做 “乡村振兴”田野调查,影像纪录和对拉传播中国的乡村振兴故事,同时映照中拉发展交流和发展互鉴的巨大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谭道明博士最后做了点评,他指出,拉美研究正处在新旧时代的交接地带,是难点也是转折,随着问题意识的充沛和技术条件的成熟,拉美研究未来会成为大学科,区域国别研究应该打破学科的壁垒,用更加开放的学术精神和态度去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

郭存海研究员最后做了总结。他认为要做能听得懂的拉美研究,应该面向大众,获得理解,提倡研究的连贯性和分享性。他建议,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听好他国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同时接收他国的声音;针对拉美电影在中国的研究,要发挥“一带一路”精神,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拉美电影研究共同体,与拉美真正建立起畅通无阻的学术“丝绸之路”。

本次研讨会立足于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与拉美共同体的合作立意,聚焦拉美电影的发展历史、影像风格、叙事特点,以拉美电影作为观照拉美社会文化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着力探讨未来拉美电影研究的新范式,以及中国影视剧在拉美的新传播蓝图。

据悉,研讨会上与会各方还达成了行动共识,2022年探索以集体的力量推动拉美电影的研究、透过电影向公众传播拉美知识,以及推动中拉影像交流与合作等。

 

(作者:韩旭,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