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活动

“左派执政浪潮与拉美政治发展新趋势”研讨会综述

作者:张冰倩  时间:2022-11-29  

2022年11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拉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组、发展与战略研究室、“拉美21世纪社会主义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的“左派执政浪潮与拉美政治发展新趋势”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此次会议由发展与战略研究室主任王鹏副研究员主持,来自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理论动态》编辑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和拉美所等单位的相关领域学者围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

拉美所副所长、“拉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组首席袁东振研究员致开幕辞,对拉美左翼新崛起及其对拉美政治发展的影响提出自己的四点思考。第一,拉美左右政党轮替执政并不完全是拉美政治发展的负资产而是双方利益妥协后达成的共识。第二,左右轮替多发生在拉美地区经济下行,社会危机加重,但改革又难以推进的时期,左右轮替不仅是政治现象,更是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第三,左右轮替是未来拉美政治发展的常态,本轮拉美左翼政党的崛起并不意味右翼政党的影响完全消失。第四,左右轮替对拉美政治发展的影响是有双重性的,一方面左右轮替会加剧党争的力度,导致政策的不稳定性和不连贯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产生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左右轮替是拉美政治稳定的调节器,客观上推动拉美国家采取一种更加温和务实的发展路线。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金砖暨G20研究中心主任吴洪英研究员分析了第二轮拉美左翼执政浪潮的前景。她指出,根据拉美国家政府执政的法定任期判断,这一波的左翼执政浪潮可能会延续五年左右的时间,左翼政府能否长期执政存在不确定性。拉美左翼政党再度崛起是对上一轮左翼执政浪潮的继承和发展。左翼政府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在重振经济和控制疫情间找到平衡;二是防止右翼势力的反扑;三是展示有效的国家治理能力;四是推动国家发展模式的转型。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所长杨首国研究员分析了拉美左翼再度崛起原因与不确定性前景。他认为,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冲击以及贫困、失业问题的加剧导致拉美地区反政府、反传统、反权威的政治思潮逐渐占据主流,加速了拉美左翼力量“复兴”的步伐。左翼力量在拉美的崛起重塑了拉美对外政策的新思想,包括多元平衡的世界观,团结自强的地区观,以及更加务实理性的美国观。他指出,拉美左翼新崛起的背景下中拉合作氛围将出现大幅度改善,产生更多的合作空间。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李紫莹教授分析了智利左翼政党联盟的发展与特点。她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智利左翼政党联盟6次在大选中获胜,累计执政24年,为巩固智利民主秩序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左翼政党联盟中还有中间派、甚至是中右政党的参与,呈现以下三大特点:广泛联合,凝心聚力;妥协合作,以退为进;温和稳健,关注民生。智利左翼政党联盟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展现强大生命力,为拉美其他左翼力量执政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副院长、拉美研究中心主任崔守军教授巴西政局变化与卢拉政府内外政策主张。他指出,从议会和地方选举的结果来看,巴西右翼保守势力依旧强劲,卢拉政府的施政纲领很难按照劳工党的意愿推进。卢拉提出的巴西重建和转型方案有意回避了传统左翼劳工党的施政纲领,更多的向中间路线靠拢,希望以更加务实包容的政策争取跨党派跨阶层民众的支持。未来,卢拉政府在政治层面以妥协求共识,争取中间力量;在经济层面持续推进财税改革,致力于刺激经济增长;在社会层面消除饥饿和贫困,重振公共卫生和教育;在环境层面加大对亚马逊雨林的保护;在对外关系层面立足拉美,构造新型大国关系,推进南美地区一体化同时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室主任贺钦研究员分享了拉美共产党研究的意义、议题和方法。她指出,拉美共产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支,是推动地区发展和拉美知华友华的重要力量。她强调,中国的拉美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中国学术话语的构建,在强调研究方法的同时注重研究立场,在加强对话的同时注重团结。

拉美所发展与战略研究室主任王鹏副研究员分析了拉美地区政党和政党格局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一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来,大多数拉美国家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的政党体系;二是政党竞争格局空前激烈,拉美国家普遍实现了历史性的政党轮替;三是拉美各国的左派政党大量涌现,普遍形成左右对垒的政党格局。他认为,左派政党是拉美新兴政党之中对现状最具冲击力的组成部分;左派政党的执政是对传统政党格局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相较于其他中等收入水平的拉美国家,巴西的政党相对弱势,国会之中的碎片化政党格局导致党际合作很难实现,严重损害国家的可治理性,劳工党能否成为推进国家政治改革的领导力量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