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活动

“拉美国关论坛”第13期:中拉(巴西)农业合作

作者:李兵  时间:2025-07-08  

2025年7月8日下午,国际关系研究室、“大国博弈视角下的拉美国际关系”创新项目组、巴西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拉美国关论坛”第13期:中拉(巴西)农业合作学术讨论会。会议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研究员以及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孙红教授围绕主题进行发言。会议由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巴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志伟研究员主持,国际关系室、经济室、发展与战略室等10余位老师参会。

胡冰川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全球格局演变背景下中拉农业合作》。他认为,中拉农业合作的基础在于双方资源的互补性。拉美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如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充沛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目前,中拉农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油籽油料、肉类及制品、水产品、谷物和水果等高价值农产品上,其中大豆、牛肉、鸡肉、猪肉、海白虾、墨鱼、鱿鱼、鱼粉、车厘子和蓝莓等是主要贸易品类。展望未来,中拉农业贸易的上限已现,大宗农产品贸易仍将是主导,但高价值农业、农业服务贸易和农业科技合作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中国在无人机、北斗导航、智慧农业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将为中拉农业合作注入新动力。尽管如此,中拉农业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对此,他建议中国可以扩大拉美农产品市场准入、加强双边自贸区农业科技合作、推动现代农业服务和农业产业园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深化中拉农业合作,构建中拉农业一体化。

孙红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巴智慧农业前沿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她指出,近十年中国在生物育种、土壤改良等30个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技术层面,她展示了“作物长势谱图融合传感系统”等成果,这些专利技术已在巴西等拉美国家进行示范推广。她表示,通过多光谱扫描、非成像与成像传感器的对比,可以揭示精准感知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她提出,智慧农业需依托信息感知、云计算、智能装备等技术驱动,实现精准投入与个性化服务。中国农业大学重视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在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她展示了圣保罗大学团队参与的“树级碳储量估算”研究以及地空星协同感知与智能决策技术的发展。此外,她指出当前传感器存在效率低、依赖专业建模等问题,需突破图像融合技术,开发低成本设备。未来,智慧农业将通过技术创新与国际协作,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最后,与会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中国在巴西的农业投资机遇与挑战、中拉农业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巴牛肉贸易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