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所青年小组学术工作坊(第五期)活动综述
2025年7月1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青年小组第五期学术工作坊在方桌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以“洞察变局 精进致远—高质量国际与区域研究的方向与方法”为主题,所长柴瑜研究员出席并作总结发言,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超、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范佳睿、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宫小飞,以及拉美所助理研究员方晓四位青年学者受邀参加,共同探讨变局时代下国际问题与区域国别研究的使命、定位、路径与创新。区域合作室副主任芦思姮主持本次活动。
主持人芦思姮深刻点明当前国际研究的时代语境—全球格局加速重构,新挑战层出不穷,传统研究范式面临严峻考验。闭门造车已无法应对复杂现实,亟需打破学科壁垒,以多元视野共寻“高质量研究”的真谛—这不仅是学术严谨性的要求,更是回应时代根本性命题的关键。由此,本次会议搭建起跨越欧、亚、美、拉四大区域的思想交汇平台。座谈中,四位学者立足自身研究领域,分享了多维视角下的方法论探索与极具启发性的实践智慧。
欧洲所国际关系室副研究员张超首先介绍了中欧关系的基本态势,并以欧洲为例,就区域国别学如何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发表了看法。他提出应当充分理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既要敏锐捕捉“欧洲之变”,深刻理解其政策转向的社会经济根源;又要立足中国立场,把握我国对欧基本政策,在对欧交流中努力做到“讲好中国事实”。此外,他强调作为智库学者,应超越简单批判,秉持以“对话求理解,争论促合作”的务实态度,将学术洞察转化为促进双边关系稳定的建设性力量。
亚太院亚太安全与外交室副研究员范佳睿结合自身入所三年来的成长轨迹,提出青年学者的三重定位思考:个人定位—通过科研、外事、编辑等多岗位的实践历练,在机构中找到坐标;学术定位—在聚焦周边安全研究时,明晰自身工作在整体学术谱系中的位置;战略定位—作为中国社科院青年科研人员,必须调整学术站位,快速适应并进入角色,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整体布局之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环境中坚守报国初心。
美国所美国外交室副研究员的宫小飞以其学术转型经历为蓝本,强调青年学者需主动结合学科特色与国家需求,完成研究方向的凝练与聚焦。他深入探讨了研究中的几组关键平衡关系: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的融合共生、论文发表与课题研究的相互促进、长期规划与阶段任务的统筹兼顾、学术追求与个人生活的和谐共处。他建议,青年学者应利用好社科院的平台优势、研究资源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透视本学科的新议题新现象,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的理论感和创新性。
拉美所政治室助理研究员方晓,作为去年新入所的所优秀青年人才,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区域国别学是“经世致用”的学问,核心在于解决现实问题,并立足自身的学习经历,分享了“四多”精进法:广泛阅读、虚心请教、勤于写作、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与此同时,他结合拉美研究实践,强调依托原有学科基础实现研究对象转换的重要性,同时提倡通过“有组织科研”加速融入、向资深同事取经、强化语言能力(西葡语)、积极在学界发声等多元路径,快速提升研究能力与学术影响力。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根据柴瑜所长提出的区域国别研究方法学理化的问题,围绕学术定位与转型、学科融入与融合,以及理论自觉与可持续研究展开讨论,其中,发展与战略室副主任孙洪波、政治室副研究员谭道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脱离全球视野的区域研究易陷入碎片化,忽略区域特殊性的宏观分析则显空泛。研究者需警惕生搬硬套既有理论框架,应致力于从丰富的区域实践中提炼具有解释力的概念或修正现有理论。
最后,柴所长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肯定了本次工作坊的深度与价值。一方面,她强调了拉美研究在社科院区域国别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代表性与特殊性—拉美不仅是全球南方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关键区域,更是理解非西方世界发展道路、文明形态的重要窗口。拉美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关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精准施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柴所长重点阐述了近年来拉美所对青年学者的系统性培养,阐明提升综合性能力的紧迫性与内涵。她指出,青年学者需要沉潜下去,深化对区域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的透彻理解。在深耕区域的基础上,必须具备宏阔的全球视野与敏锐的战略意识。同时,要深刻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就要求研究者跳出学科舒适区,进行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知识整合与思维贯通。
本次工作坊的智慧激荡深刻启示我们:高质量的国际与区域研究,要求青年人才秉持开放、反思、创新的学术态度,立足中国立场与时代土壤,扎根现实、厚积薄发、多维精进,在“特殊性”与“普适性”、“深耕”与“贯通”、“求真”与“致用”的辩证统一中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