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马克思主义专栏

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刘建军 范娇阳  时间:2022-04-08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2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明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不仅源自其本身具备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理论特征,也离不开党百年奋斗的检验、贯彻和彰显。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主义锐利武器的效用在中国大地得到最大发挥,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焕发强大生命力的内在原因及其深远影响意义重大,有必要在理论上加以探讨和说明。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丢掉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旗帜和灵魂,这是已经被历史所验证的深刻经验教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全社会各项事业的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其始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方式奉行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持续发挥效用。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在回答救国救民的时代之问中转向了马克思主义。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各种力量围绕“中国向何处去”展开不间断的探索。旧式农民战争、改良主义、西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纷纷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将民族解放运动推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成功奏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序曲,也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全新战略性武器,也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行方向。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并非偶然,而是在爱国启蒙运动背景下顺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大势,回应中国社会实际需要和中国人民深切需求的历史必然。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推动工人运动蓬勃开展,体现了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从译介马克思主义到对马克思主义理性审思和实践应用的实质性转变。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和基本方式,并在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将革命道路建立在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之上;党的七大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对党的性质、目标和指导思想作出了具体规定,确保全党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旗帜决定方向,指引前进道路,彰显革命精神,是一个政党思想理论的具象化表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奋斗路径、实践遵循,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即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通过斗争实践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指明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走为了人民解放、实现人民发展的道路”。据此,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得出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把人民群众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汲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辉煌历史成就。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党的百年奋斗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血肉交融、休戚与共,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论品格,是看待世界、分析问题、把握规律的有力思想武器。以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观之,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力量,重要一条就是它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不仅源于其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通过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指明了现实发展的道路及其领导阶级,为人类寻求自身解放指明了前进方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原则,既不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也不“剪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首要探索和回答的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方向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武器,分析得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进而提出了系统完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功解决了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革命对象、革命力量、革命前途的问题。毛泽东以马克思社会形态发展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为依据,立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及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的阶级状况,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从而明确了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主要依靠力量是农民阶级。这即是说,中国革命必须先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将其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不能跳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向、阶段和步骤。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实践中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首要探索和回答的是如何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依据,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肃清反动政权力量,完成土地改革,形成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稳固的政权基础。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科学真理,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工具的同时,将人民群众从落后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进一步稳固国家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现实状况,提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等理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导下,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这一历史时期,我们党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巩固新生政权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立足于人民群众温饱不足、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的客观实际,依据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提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任务向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明确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尽快富起来。因此,党从生产关系层面不断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同时,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因此,党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我国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又一次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这一科学研判,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致力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综合平衡稳步发展,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前进锚定正确方向、积蓄精神势能;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类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中统筹布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历史性进展;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立足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永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一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机活力,同时充分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实践的理论,是否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同时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从根本上践行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深深根植于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实践中,依托革命斗争的实践达成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远大目标。人民性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始终,不仅反映在马克思、恩格斯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上,也体现在其哲学内核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无产阶级运动的价值立场,但这一价值导向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贯彻。因此,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带领中国人民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践行了人民立场,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提出并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在理论层面,中国共产党经由民主革命洗礼逐渐达到对“人民”概念的理性认识,即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包含着不同的阶级、群体;同时,毛泽东从理论层面回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并将该问题看作是一个根本问题和原则问题。在实践层面,第一,中国共产党将农村根据地建设作为“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形式,党在农村根据地不仅通过“打土豪、分田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同时使根据地人民在政治上得到解放;第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将党、政、军、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开展群众性的大生产运动,批判了“不知用全力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只知向群众要粮要款的观点(国民党观点)”,同人民群众一同创造性地开展了生产革命;第三,毛泽东提出文艺必须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此为指导,在同工农兵和人民群众的结合中,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白毛女》《兄妹开荒》等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史观和群众路线,不仅深耕了“人民”概念的理论维度,同时拓展了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路径。在认识论层面,毛泽东进一步剖析了“人民”概念,明确指出“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不同时期分清敌友的基本依据,并且以此为基础将我国社会矛盾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对待人民内部矛盾要采取民主的手段,并具体化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中国共产党所推进的一切社会变革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利益,因此需要在全过程恪守尊重人民意愿、依靠人民力量的原则,这充分体现在社会实践的多个方面。例如,在变革生产关系层面,中国共产党要求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要根据群众的自愿与需要,逐步引导人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在物质利益分配层面,强调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遵循“公私兼顾”的原则,要求在国民经济发展进步的同时,适当调整提高工人工资;在思想文化领域,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在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团结一切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和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性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整体实践中,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内在动力和智慧源泉。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问题导向和人民情怀的结合中,在历史、理论、实践逻辑的统一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新的内涵,并在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得到发展。首先,邓小平推动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通过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结束了混乱的意识形态局面,凝聚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思想前提。其次,邓小平从人民立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落脚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领域,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本依靠力量,不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并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再次,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接续不断的奋斗实践中。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党始终将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凝练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党推进各项事业的根本遵循。“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心问题。在工人阶级备受压迫和剥削的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致力于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提出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消灭剥削和压迫,进而建立一个新世界。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决定人民性内涵的丰富和范畴的扩展,催生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基本范畴的重新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在初心和使命的引领下,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新指南;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开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新体系;提出并实施了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新战略;作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良好生存环境的生态新理念;不断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新境界和实践新探索。

四、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理论特征,集中体现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能够不断根据时代、实践的发展变化,吸收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实现自身丰富发展。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反映了其开放性。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实现了从经院哲学到“实践”哲学的重大转变;在斯密、李嘉图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关于“价值、货币和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态度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学说。以《共产党宣言》为例,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后来依据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发展实践,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随着哈克斯特豪森对俄国土地公有制的分析,及摩尔根发现氏族社会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对“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论断作了新的补充说明,指出“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党的百年奋斗中得到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把握、引领与解决时代问题;在不断回应新问题与新情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重大命题的持续跟进和回应解答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扣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发展大势,提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一正确命题,即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明确标定中国革命在世界革命中的历史方位,从而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同时,立足革命斗争的实际,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两次成功的独创性经验和两次失败的惨痛教训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理论上回答和澄清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一现实问题。理论创新的原动力来自现实的需要。针对革命胜利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的问题,毛泽东提出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和新民主主义纲领的思想,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共同构成系统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指引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旗帜。毛泽东提出的“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等系列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新阐释和新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也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适应形势变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新中国而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结合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因而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性质的矛盾,同时提出必须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并分别采取专政和民主的方式加以解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和国家建设理论,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是不断开放发展的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当今世界的主题已经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的科学判断,同时明确强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基于这一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等一系列科学论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之问,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21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时代性理论特征的有力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历史方位、根本任务、奋斗目标等方面把握新时代特点,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和科学的行动指南。一是观大势,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全局、根本、长远科学研判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阐明中国发展同世界大变局之间的历史性交汇,在“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变化中积极把握重要发展机遇,为统筹布局和科学谋划事业发展全局提质增效、赢得先机、掌握主动。二是抓大事,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三是谋大局,坚持使命担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夙愿的目标引领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宝贵经验为谋求人类福祉、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思想贡献。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照现实,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一带一路”传递中国经验,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引领发展大势。从把握时代脉搏、解答时代课题到引领时代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促使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同向而行,也使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得到充分贯彻,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五、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

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不仅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促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世界舞台中央,推动世界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一是在价值理念方面,马克思主义一百年来在中国展现的强大生命力,不断引发世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认识和思考,不断增强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方式的信心。马克思主义行不行,社会主义好不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从多个层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确切回答,不仅增强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两个必然”的信念,也昭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光明前景。

二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共产党为坚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仅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强大生命力,也造就了两种意识形态斗争朝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性转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仅为社会主义阵营增添了强大力量,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信心和勇气,稳定了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安定团结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有力驳斥了社会主义终结论,充分论证了“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成功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预示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三是在发展模式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回答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的问题,为世界上其他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推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极大地影响了世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提供科学理论指引,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促进全人类解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